抖空竹溯源

2025-03-04 22:01:167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我国的抖空竹艺术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在其作品《空竹赋》中就有生动的描绘。到了宋朝,宋江的七言诗更是形象地描述了空竹的声响:“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虽有雄气无人提,徒劳空自响。”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通过童谣“杨柳儿青,放空钟”可见空竹游戏在中国已流传甚广。空竹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类型,轴内空洞,轴上穿孔,内置木片制成的笛子以增强声音。其基本构造包括圆柱状把柄,两端系于细绳,通过手握棍子的来回拉动,空竹旋转并发出嗡嗡声。

刘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详细记述了空竹的制作与玩法,而清代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则提到空竹在京师(北京)的独特形态,如圆扁形加轴车轮,声音清越悠长。这一时期,抖空竹逐渐成为受人喜爱的杂技,艺人们不断创新,结合舞蹈和音乐,提升了表演艺术的观赏性。

进入民国,空竹艺术发展至新的高度,艺人们不仅表演传统的双头车轮空竹,还设计出单头陀螺式空竹,并将日常器物如茶壶盖、小花瓶等融入表演,展现了极高的技艺。其中,天津的民间艺人田双亮以酒葫芦作为独特道具,其“刘海牌”、“寿星牌”空竹更是闻名遐迩,天津因此成为空竹制作的重要产地。

扩展资料

空竹,是中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空竹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济南俗称“老牛”。 抖空竹亦称“抖嗡”、“抖地铃”、“扯铃”。汉族民间游艺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天津、北京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尤为盛行。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