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作品分析

2025-03-06 19:37:068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降E大调,OP.55,创作于1803-1804年。这部作品,贝多芬开始是为拿破仑而创作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但作品完成时,拿破仑已自封为皇帝,贝多芬愤怒地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本来这部作品的取名就叫《拿破仑》),重新起名为《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位伟人的纪念而作。”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这部作品包括四个乐章:

1.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片段1)

朝气蓬勃的快板,没有引子,一开始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主题,它的发展充满着意志构成的力度。罗曼.罗兰曾这样描述这个乐章:“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在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了肩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在铁毡上锤打,他裂成碎片,伸展着,扩张着。”

2.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小调,3/4拍子(片段2)。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葬礼进行曲,极柔板,英雄死了,人民抬着他的灵柩缓步行进,激情的爆发变成了抒情的沉思。中段,军鼓军号取代了伤感,尾声又回到向英雄告别的叹息。

3.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小调,3/4拍子(片段2)。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死与悲伤不能动摇意志,这一乐章是生命的活力的象征,他活泼,激昂,中部有欢乐的军号合奏,乃表达这英雄性质。

4.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片段4)。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终曲,极快板,使用的又是舞剧《普罗米休斯》的主题,他是用了11次波澜壮阔的连续变奏,最后以极板结尾,成为强烈的生命象征,英雄的胜利和凯旋,庄严的颂歌。这首“英雄”是贝多芬的宠儿,是一种波澜壮阔的表达!

希望分析对楼主有帮助:)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