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学礼?

2025-03-07 06:42:4711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每事问”和“请教郯子”使孔子的学业大有长进,在鲁国是数得着懂礼的人。鲁国有个大夫孟僖子,他在陪同国君鲁昭公出访楚国归来时,因为不熟悉礼仪而吃了苦头。事隔多年,想起来仍觉遗憾。为了不使自己的儿子们步他的后尘,他在临终前,嘱托管家把两个儿子孟懿子(仲忌)和南宫敬叔(仲孙阅)送到孔子那里拜师学礼,还特地叮嘱说:“礼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听说我们鲁国出了个通晓礼仪而又博学的人,这人就是孔丘。我知道,这个人是圣人(商汤)的后代。他的祖先弗父何有功于宋国。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曾辅佐过宋戴公、武公、宣公三个国君。他们虽然地位很高,权力很大,但却谦虚谨慎,可见孔丘的祖先有谦恭的美德。当年我们鲁国的先大夫臧孙纥就说过:、祖先有美德,其后世必定出现聪明通达的人。现在孔丘年纪轻轻,就比别人知道好多事情,懂得好多礼节,大概前人说的圣人指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我马上要死了,我死后,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老老实实地向他学习礼仪。”(见《左传》昭公七年)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在孟僖子死后不久,便做了孔子的学生。

孔子有一天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在京师洛邑(今洛阳市)当守藏史(相当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负责人)的老聃博古知今、精通礼制。他这样有学问的人,正是我要求教的老师。”但要从千里之外的曲阜去到洛邑,路途艰难,谈何容易,况且孔子当时还很清贫,缺乏充足的路费。南宫敬叔理解老师的心思,就找了一个机会,向鲁君透露了孔子想去周天子的京都访师学礼的打算,鲁昭公认为这是件好事,于是慨然应允,赐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童仆。

洛邑是西周初年以来周王在东方营建的一个统治中心。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后,这里便成了周王朝的国都。当时的洛邑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完备的礼仪制度。还有一大批精通礼乐、才思敏捷的王室官员,如老聃、苌弘等人,也集中居住在这个周代文化荟萃之地。老聃,即道家的鼻祖老子。他是一位年高德劭、博学多闻的长者,又是一位阅历丰富、思想深沉的智者。他所掌管的文物典籍,都是些宝贵的资料,一般人是难以见到的。孔子专程前来虚心求教,老子十分高兴,令童仆将道路打扫干净,套上车,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孔子。

孔子向老子学习的内容很多,大都是关于周代的礼节,仅《礼记·曾子问》就记有三处。有的是关于天子或诸侯去世的礼仪,有的是关于为父母服丧期间的礼仪,有的是关于小孩死后下葬的礼仪。有时,孔子还与老子一起参加礼仪活动,在实践中向老子请教。例如,有一次,孔子跟随老子帮助乡党里一户人家料理丧事。送葬途中遇到日食,老子就命令把灵柩停下来,等日食过去后再走。葬事结束后,孔子认为中途停灵是不对的,因为不知道日食要延续多长时间,如果耽误久了,就会影响顺利安葬灵柩,还是不停下的好。老子解释说:“诸侯赶赴京都朝见天子,一路上早晨日出后便出发,傍晚不等日落就休息,还要祭奠装在车上的祖宗牌位。大夫出国访问,也是在这个时间赶路。送葬同样如此,不可在天未亮时就出殡,也不可在天黑以后止宿。夜间赶路,大概只有逃犯和奔丧的人才这样做。当出现日食的时候送灵柩,那不同夜间走路一样吗?有教养的人是不应该把别人才去世的父母置于这种不吉利的时候的。”孔子在洛邑期间,一有空就去参观明堂,亲自跑到厉王和穆王的庙里考察文物典籍和礼制,而更多的时间是泡在国家档案馆里,饱览其丰富的藏书。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