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墓人物简介

2025-03-12 01:27:4710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他是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颗明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遭清政府杀害。他的牺牲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各界人士对他的献身精神表示崇敬。二十世纪初,热血青年将谭嗣同视为榜样,其影响深远。近一个世纪以来,谭嗣同的墓、祠前,成为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基地,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情怀

谭嗣同(1865—1898),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湖南浏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观察风土人情,广交名士,深感国家、民族危亡。中日甲午战争后,他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决然抛弃旧学,仿照欧美变法图强,致力于新学。然而,其父谭继洵对此深为忧虑,多次试图为儿子在官场谋取一官半职。1896年,谭继洵通过活动,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南京等待委任。谭嗣同难以违抗父命,怀着悲愤赴南京。

呼吁变法

不久,谭嗣同结识清末著名居士杨文会,潜心学佛,从佛教大乘学说中汲取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写出了著名的《仁学》一书,梁启超赞誉为“其学又一变”。此时,谭嗣同已进行“别开一种冲决罗网之学”,成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他奔波于大江南北,为维新变法呼号,深得康有为、梁启超器重。1898年秋,应诏入京任四品卿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弟等参与新政,号称“军机四卿”。不久,变法失败,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然而,谭嗣同却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态度留在京城,欲与大刀王五营救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但计划未能实现。在被捕后,谭嗣同在狱中“神采飞扬”,意态从容。他留下了一首气壮河山的《狱中题壁》诗传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诗后来传到日本,并被谱曲“为乐歌,海宇传诵”。同年9月28日,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事件”。谭嗣同就义时,神态自若,高声吟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33岁。

扩展资料

谭嗣同墓:在群山怀抱之中,半球形茔冢由麻密的卵石排列成庄严肃穆的图案,周护石构围栏,上树湘白玉碑:“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两旁立石虎、石马,墓前华表镌联,墓地四望,前有小溪田野,后依翠岭,使人更觉其浩气永存。谭嗣同(1865~1895年),浏阳人,维新变法发起人之一,被慈禧杀害。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