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崖州民歌民歌溯源
最佳答案
在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设立的崖州,其州治位于今天的三亚崖城镇,管辖着宁远和吉阳两县(现今涵盖三亚和黄流地区)。这里的民歌统称为崖州民歌,其形成源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中原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歌;二是移民与本地居民的长期交融,塑造了独特的乡音方言和民俗,从而孕育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
尽管《崖州志》没有明确记载崖州民歌的起源,但从现存的民歌资料推测,它可能在宋代初见雏形,而在清朝后期达到了鼎盛。起初,它主要是在文人墨客之间吟唱,随后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方式。崖州民歌的特点鲜明,融合了佛教的“斋歌”元素和唐诗的韵味。唐代佛教传入海南,大云寺(位于今三亚崖城镇)的建立与唐僧鉴真东渡的事件,为崖州民歌的嗟叹调和歌词结构奠定了基础,深受唐诗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崖州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如“三七句”和“长藤句”等,逐渐打破了原有的4句28字框架,扩展到30-40字不等。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屋前院后,都是演唱的舞台。虽然崖东地区民歌兴盛不如崖西,主要流行于古称“西六里”的汉族农村,如现今的乐东沿海一带,但崖西地区的民歌水平更高,因为这里客语方言群体庞大且聚居紧密,而东部的客语移民较早定居,且分散在永宁、临川、保平等地,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围,因此崖歌在崖西的兴盛显得更为自然。
扩展资料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