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中国古代婚姻中的媵妾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
最佳答案
媵妾制度指的就是,在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需要自己的侄女或者妹妹陪嫁到夫家去,而侄女或妹妹就是“媵”,对于男人来说,这就是买一赠一甚至是赠几的买卖。而在家中,媵的地位属于妾,生育的儿女也是庶出的,据说,在很早的部落时期就出现媵妾制度了,比如说娥皇和女英,在这两姐妹之中姐姐娥皇就是舜的妻子,而妹妹女英就属于媵。
依据汉代的说法,媵妾制度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诸侯嫁女时两个同姓诸侯需派女来从媵,二是“诸侯一聘九女”,意思是说一个诸侯迎娶另一个诸侯的女儿,女方家需要从媵两人,与女方家同姓的两位诸侯也要分别从媵三人,这样一来,就是诸侯娶妻,一女八媵共九人。按照儒家的解释,同姓诸侯的从媵也有高下之分,一国从媵为左媵,另一国为右媵,她们的身份地位有所差别,生育的孩子地位也不一样。
但这种说法也受到了质疑,反对派认为,如果真的“诸侯一聘九女”,按照男女比例来说,恐怕各路诸侯都要使劲生女儿才能满足这种条件。因此,有人认为,这种媵妾制度是不存在的,真正的“媵”指的应当是陪嫁品,包括随女子陪嫁过去的仆人和奴婢以及陪嫁财物。根据《春秋》和《左传》的记载,“媵”的地位比较低下,以奴隶为主,男性称为“媵臣”,女性就叫做“媵妾”。因此,春秋时期的媵妾制度其实就是陪嫁的男女仆从和财物礼器的制度。
不过,媵制在秦代以后就被取消了,但妾室的制度依旧被保留下来了。当然了,关于媵妾制度的讨论一直是众说纷纭,个人认为后者的说法比较准确,也符合实际,但是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影响下,男子迎娶姐姐做妻子,再纳妹妹做妾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