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宋黄庭坚清明原文及赏析
最佳答案
佳节清明,桃李笑艳,而野田荒陇之间,却只能见到愁绪生发。雷声震撼,惊醒了冬眠的龙蛇;春雨滋润,使得郊原上的草木变得柔嫩。有人以残羹剩饭自豪,向妻妾炫耀;有的士人却宁愿烧死也不愿屈就公侯。贤者与愚者的命运,千年之后谁又能知晓?最终,我们都将归于蓬蒿之中,一丘黄土。
这首诗作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清明节。当时黄庭坚六十一岁,身处广西宜州的贬谪之地。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清明节,距离他离世(同年九月三十日)不足一年。清明节,传统上是为祖先扫墓的日子。作为一名老去的罪人,身处边远之地,黄庭坚的这种境遇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内涵,并决定了其沉郁的风格。
首联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春天的繁华与荒陇的凄凉。桃花和李花在清明时节竞相开放,本应是生机勃勃之际。然而,野外和田陇之间,却是纸钱飞舞,让人感到愁绪。这两种对比,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界春天时内心的情感冲突。岁月岁岁重叠,人生却转瞬即逝。面对永恒的自然和短暂的人生,无数文人感到忧伤。尽管黄庭坚可能未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但疾病和衰老不断提醒他对死亡的沉思。他的师友如苏轼、秦观和陈师道等人,也在数年间相继去世。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死生亦大矣!”黄庭坚虽豁达,却也不可能对死亡无动于衷。因此,首联看似对举,实则后一句才是重点。
颔联和颈联分别承接了首联的意象。颔联描述春雷唤醒沉睡的动物,春雨滋润新生的植物,这是对万物复苏的写实,也有振作的意味。颈联则针对“野田荒陇”,描绘了人们对生死荣辱的不同态度。一个典故是指齐人乞食,另一个是指介子推被焚死。这两个典故都与清明有关,黄庭坚以此象征两种人格。前者是对现实中那些随风倒的人的讽刺,后者则是对贞直之士的赞扬,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末联将“贤愚”总结,指出无论贤明或愚昧,终将面临死亡。荣辱身后,死者无从得知。这种观念,虽然令人感伤,却非消极。黄庭坚以困顿和死亡作为自己的选择,但对于这样做有何最终意义,他感到困惑和迷茫。这个巨大的问号,不仅悬于诗篇之尾,也印在读者心中。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