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焦仲卿人物形象分析(2)
最佳答案
《孔雀东南飞》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焦仲卿完全有可能通过休妻轻而易举地升职,但他根本不想这样做,同时对母亲有意识地想通过自己休妻来达到博取名声、实现升职的目的非常反感,自言“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这掷地有声的话充分表现出他视前程如粪土,视爱情如生命的观念。与姜诗妻等人相比,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更深,休妻是顺理成章、顺水推舟之事,但焦仲卿根本不想牺牲爱情换取前途,对“仕宦于台阁”毫不动心。这种观念若放在现代并不特别,但是在一个礼教要求严格的时代,在一个以进仕为人生目标的封建社会,焦仲卿的思想和言行可称得上惊世骇俗。
四、为了爱情不惜生命
有些读者认为焦仲卿懦弱,不敢抗争,只能以一死回报妻子的深情,即使这样,还是表现得太无能了,因此,同情的天平不会向他倾斜。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死也是需要勇气,而且在当时,他的殉情需要背负着社会的唾骂和不耻。
前面已提到,封建伦理道德在东汉时期已走向了反常,“百行孝为先”的道德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焦仲卿本来是一个唯母命是从的'孝子,在听到爱妻“及时相遣归”的请求后,就立即去质问母亲,足见妻子在他心中的份量,也充分显示出他与当时社会有着不同的追求。
而且说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的话,公然对母亲表白对妻子的爱意,更是违反了《礼记·内则第十二》“子甚宜其妻,出”的条例,在当时的人看来更为大逆不道。为了母亲不喜欢、已被休掉的妻子而殉情,会被世人不耻;为了殉情不侍奉守寡的母亲终老,身为独子却让母亲失去人生的依靠,这种种行为均是严重违背了当时的道德标准,在东汉时代不仅生前遭人批评,死后也可说是“遗臭万年”。从《孔雀东南飞》经历了三百余年之后才被梁末的徐陵选入《玉台新咏》中,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对它的抗拒。焦仲卿在这样的社会、家庭环境中都能为爱殉情,他的挣扎比现代人更痛苦,也需要更大的勇气,他这种在乎爱情、在乎生存价值的态度值得我们赞赏。
纵观《孔雀东南飞》全文,焦仲卿从始至终都表现出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情,即使是母亲的反对与利诱都没有半点的犹豫和动摇,可以通过出妻来至仕的捷径对他也没有吸引力。一个在男权社会有着远大前程、有美女可以再娶、有条件实现高升的情况下都能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子,试问天下能有几人?一个背负着家庭、社会希望的人能舍弃一切,以死来维护自己的爱情,在焦仲卿之前,还未闻有人也。在当时的时代,为了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把自己置于以孝治国之道的对立面,确实能有几人能做到?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焦仲卿公正的评价,他确实是一位对爱忠贞不渝的奇男子,也是文学史上为爱殉情的第一男子,焦刘完美的爱情婚姻观念因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这牺牲虽然可惜,但对后人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完美的婚姻有着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