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2025-05-06 10:49:059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苏诗现存二千七百余首,苏词有三百四十余首。就诗词题材看,有社会政事诗、山水景物诗、哲理诗、赠答抒怀诗等。“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在生活内容、思想感悟、形式韵律等方面大大解放了词体,打破了诗词的一些界限。使之发展成为独立抒情词的新范式。《与蔡景繁》书信中,他说到“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他是将诗词看作同源,认为蔡词合乎古人之诗,不是形体上求相似,而是从其精神感发中得到与古人相通之处。由此可看出东坡的一种关于词学本身的追求,他是力图把词当作一种新体诗来对待的。苏东坡认为词“为诗之苗裔”,以诗为词,实现了词与诗的相互通渗透,开创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凡人之言志、阐理、讽喻、诙谐乃至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尽可入词。

而辛弃疾将这散文化的手法引入词中并多用民间俗语,不仅不破了词与诗歌乃至散文的分界,扩大了词的固有表现领域,而且还能增加词作的强盛气势。尤其是哲理内容与多种手段交织入词,造成了以趣理代替情感的效果,这集中地体现在其理趣词、归隐词和部分写景抒怀词中。这些思考内容却本应都是散文的效果。除此之外,词在抒情议论方面也创造性地融合了诗经、辞赋等各种文体的写作手法。实现了“以文为词”。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