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陈情表翻译
最佳答案
臣下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四岁那年,舅舅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志向让她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体弱多病,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下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家门衰微福气浅薄,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没依靠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担任服侍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在奏表中上告,并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有意推脱,怠慢上命。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我现在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有德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并不想自命清高。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这种感情让我实在是不忍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臣下我今年44岁了,祖母今年96岁了,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实在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享尽天年。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二、作者介绍(白化文)
李密(224—287?)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在此表中,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文章的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都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此文见《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萧统《文选》,后来各种选本多加采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另著有《述理论》10篇,已佚。此外,尚存两篇短文片断,残诗1首。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