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之里仁篇

2025-08-10 18:35:4312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论语译注之里仁篇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语译注之里仁篇,欢迎阅读。

 论语译注之里仁篇

 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译文】

 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注释】

 ①里——居住也,动词。

 ②处——音杵,居住也。

 ③知——智。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之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于他长远的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①。”

 【译文】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注释】

 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的其中。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名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②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注释】

 ①恶乎——恶音乌,何处。恶乎即于何处,怎样。

 ②违——离开。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②,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③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注释】

 ①尚——超过之意。

 ②矣——用法同“也”,表示停顿。

 ③盖——大概之意。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①矣。”

 【译文】

 孔子说:“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注释】

 ①仁——同“人”。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注释】

 ①比——音必,靠拢,为邻。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注释】

 ①刑——法度。

 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注释】

 ①放——依据。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注释】

 ①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①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②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

 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注释】

 ①贯——贯穿、统贯。

 ②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注释】

 ①几——音机,轻微,婉转。

 ②违——触杵,冒犯。

 ③劳——忧愁。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见“学而篇”。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①躬之不逮②也。”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注释】

 ①耻——以为可耻,动词。

 ②逮——音代,及,赶上。

 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注释】

 ①约——论语中的“约”就两个意思:穷困;约束。此处指约束。

 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类似于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

 【注释】

 ①讷——音nè,言语迟钝。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注释】

 ①德不孤,必有邻——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乾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朋友数①,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注释】

 ①数——音朔,密,屡屡。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便是此意。

;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