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书画:折扇乐趣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2025-08-21 10:07:2912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天气入伏,正是烈日炎炎的时节。这个时候,自然是躲在空调房里最为舒适惬意。甜外思苦,难免生出没有空调的时候人是怎么过的这样的感慨来。其实没有空调,还有一位节能环保的夏日之友,至今日依然兢兢业业地在不少人手中服役,它就是扇子。

 扇子,其名似乎有点通俗,宋人有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凉友,恰是古人赠予扇子的美名。古人日用器物多矣,何以梳子未得名发小,杯子未得名水友,却偏偏给扇子一个如此亲切的拟人化称呼?对救人于酷暑的感恩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扇子超越器物之用而承载的文化含义,也应是重要的理由。

 说到扇子,人们先想到的大概是今日街头巷尾最常见的折扇,但有据可查的历史中最早出现的,很可能是羽扇,也就是大家心目中常与纶巾相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那个羽扇。拜《三国演义》所赐,羽扇成为了谋略和智慧的化身,也进一步证明了至少在三国时期,羽扇就已不罕见,算来少说也有两千年的历史。其取材天然,扇出的风也徐然绵软,颇有些天人合一的仙气,堪称扇子家族中的老大哥。

 若说羽扇是雄姿英发的大哥,那么扇子家族的另一位成员团扇,则更像是娇柔美丽的小妹。团扇的结构其实和羽扇颇为相似,只是把羽扇的羽毛扇骨换成了木质、竹质,将羽毛的扇面替换成了纸质、绸缎等,因此少了几分自然天成的洒脱,多了几分人工细作的精致。因其精美,多成为达官贵人、仕女贵妇手中的把玩之物,古人与团扇相关的诗句,也往往沾染了一些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贵气和脂粉气,而班婕妤的《怨歌行》,则将团扇中的阴柔哀怨写绝了: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哀婉之处,令人读之动容。

 另外,还有因《西游记》家喻户晓的芭蕉扇、充满市井风情的蒲扇等。但到今天,最普遍最多见的,还是要数之前提到的折扇。

 折扇出现的时间,有说源于南北朝,有说源于唐代,有说源于明代,说法不一,但其出现晚于羽扇团扇等不具备折叠功能的扇子,应是不争的事实。而折扇的设计,也仿佛天外来物一般无迹可寻。折扇取消了传统扇子的扇柄,并将传统的固定扇骨、扇面开创性地改作可折叠的设计,将宽敞大气的扇面收为精巧狭长的一段,开合间颇有虚实相生的妙趣,而开启时的扇形弧面与收起时的狭长立方,又有些天圆地方的禅意。作为一项延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依旧屹立不倒的设计,堪称绝妙。

 用今天的话讲,折扇的出现使得扇子的可玩性更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和精致小巧的团扇相比,折扇堪称精致大气,不仅女性可用,男性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执扇在手,不仅不会显得娘,而且更显风雅潇洒;不同材质的扇骨扇面可以产生非常丰富的搭配,可以紫檀贡缎,亦可竹木粗绢,可以雕花镂空,亦可大懒不工,丰俭由人,足以彰显个性;而展开后平整的扇面,可以题词,可以作画,成为文人挥洒才华的绝好舞台。扇面一节一节打开的形式,亦天然地适合题写古诗词;扇面的扇形,作为作画的画布也有其独到之处,以至于后来扇面诗文及扇面画,成为一种独立的书画艺术形式,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

 文人墨客钟爱玩物的折扇,也慢慢化身成文人符号的一部分。一把折扇,衣袂翩翩,构成了今人对古代风流才子的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说乾隆》《楚留香》在国内电视上热播,一场场精彩帅气的扇子戏倾倒了无数男女,也在街头巷尾掀起了一股模仿热潮。学着郑少秋的样子执一把折扇在手,哗的一声打开,嗒的一声合上,大概是不少人当初人前背后操练过的标准动作。而为此甩裂扇面、弄断扇骨,为了潇洒竟亦在所不惜。

 扇面书画也是折扇乐趣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前些年唐伯虎的《江亭谈古图扇面》曾在拍卖会上拍出千万天价,这是藏界风云,与我等百姓无关,市购日用所见最多的扇面,乃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另有一篇名曰《莫生气》的打油诗,也令人印象颇深。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云云,至今还朗朗上口。近些年无厘头之风盛行,曾见一扇面上题五个大字:还是空调好,诙谐戏谑,令人莞尔。扇面的趣味有古今之分,材质与工艺亦有贵贱之别,但无论如何,扇出的凉风却是一样的清爽。正如其雅号,凉友与良友的共性,便是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召之即来,扇之有风,所到之处,天下同此凉热,身清爽,心安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