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025-10-12 00:45:0310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语出自《六祖坛经》,由六祖慧能所悟。其师兄神秀的偈子是:“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感觉得到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这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字面上理解,菩提树和明镜台都是空的,身体和心灵都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会惹尘埃呢?佛对慧能说:“你的心上有尘”,慧能极力擦拭,佛又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慧能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慧能领悟不透,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神秀和慧能的偈子引申出了一些道理。神秀的偈子意味着要时时不断地将心灵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而慧能的偈子则是表明,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和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并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于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心即自性,与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对于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