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司马懿擒斩孟达
最佳答案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派遣司马懿驻扎宛城,同时授命他督管荆、豫二州的军事事务。
蜀将孟达投靠魏国后,魏朝对他颇为优待。然而,司马懿察觉到孟达言行多变,难以信任。然而,皇帝并未采纳司马懿的建议,而是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并封侯,授予假节之权。
当曹丕去世后,孟达失宠于朝廷。诸葛亮暗中与孟达联络,图谋叛变魏国。诸葛亮担心孟达言行反复,急于促使其叛变。诸葛亮了解到魏兴太守申仪与孟达有矛盾,于是派遣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故意泄露了其计划。孟达得知后,准备立刻起兵叛变。
申仪将此事秘密告知司马懿,司马懿担心孟达突然发难,写信进行慰解,信中表示:“将军过去抛弃刘备,投靠国家,国家委派您负责疆域事务,谋划攻蜀之事,可谓心如白日。蜀人愚昧与聪明之人,无一不对将军心存怨恨。诸葛亮想要破坏您,只是苦于无路可走。郭模所言,非小事,诸葛亮怎会轻易泄露,这显然易见。”
孟达收到信后喜出望外,但犹犹豫豫。而司马懿则秘密率军进讨,诸将建议先观察后行动。司马懿却认为:“孟达无信义,这是他可能疑虑的时机,应当趁其未定之时果断行动。”
司马懿亲自率领军队日夜兼程,仅八天便抵达新城城下。吴国和蜀国派出援军解救孟达,但被司马懿部下在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拦阻。
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强防范,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认为宛城与洛阳相距八百里,与他的驻地相距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需一个月。在那时,他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做好了准备,而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公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到来也无需担忧。然而,司马懿采取先斩后奏的策略,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给诸葛亮写信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摧毁木栅,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分兵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将其首级传回京师,俘获万余人。随后,司马懿回军驻扎宛城,奖励劝农桑,禁止浪费。南方官吏和百姓心悦诚服。
起初,申仪在魏兴郡担任太守,长期专权,擅自利用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受。孟达被杀后,申仪产生了疑虑。当时各郡太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向他进献礼品表示祝贺。司马懿听任之,同时暗示申仪。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趁机将其逮捕送往京师。司马懿将孟达余部七千余家迁至幽州。不久后,蜀将姚静、郑他等率部属七千余人前来投降。
当时边疆地区刚被征服,户口记录不实。朝廷希望核实情况,请司马懿进京咨询意见。司马懿提出:“贼兵用密网束缚下民,因此下民离叛。应当以宽大为原则,让百姓感到安宁。”
明帝又询问司马懿应先讨伐吴蜀两国中的哪一方。司马懿回答:“吴国因中国不擅长水战,故敢在东关分散驻军。攻敌之策,必须掐住其咽喉,击中其要害。夏口、东关正是贼军的咽喉。若派遣陆军前往皖城,吸引孙权东下,为水军进攻夏口,乘其不备而发起攻击,这将如同神兵从天而降,破敌必定成功。”明帝同意他的策略,命令他回宛城备战。八月,大司马曹休未依计划,直接深入敌境接应诈降的吴将周鲂,在石亭遭遇陆逊伏击,大败,曹休因病而死。
扩展资料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