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青铜器的主要纹饰有哪些?
最佳答案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约十五个世纪。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了顶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情感因素主要来自于商周时代特有的装饰纹样,如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等,这些纹饰与原始社会陶器、玉器上的纹饰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包括:饕餮纹、夔龙纹、龙纹(包括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包括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以下是这些纹饰的详细解释:
1. 饕餮纹:这种纹饰名称来源于《吕氏春秋·先识览》中的描述,主要特征是兽头形状,双眼突出,口裂宽广,有角和耳。有的饕餮纹两侧连着爪和尾巴,有的则是长身卷尾形状,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饕餮纹多用于器物的主要装饰部分,构图丰满,具有阴阳互补之美。它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 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图案表现了一种类似龙的动物——夔,通常是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青铜器上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有关。夔纹有的已经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它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3. 龙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反映了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表现为正面图像,以鼻为中线,两侧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表现为侧面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蛟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爬行龙纹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大多作对称排列,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
4. 蛟龙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蛟龙纹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5. 蛇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蟠虺纹,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蟠虫离纹,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秋战国。
青铜器纹饰的象征性阐述包括:图腾标记、神灵崇拜、驱神辟邪、装饰作用。图腾标记是指原始氏族认为某些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视之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或保护神,因此无比虔诚的敬奉它、崇拜它。神灵崇拜主要体现在饕餮纹上,关于饕餮有各种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它们是原始社会图腾观念的遗留;一是认为它们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牺牲,或引申为“助理巫觋通天地工作的各种动物在青铜仪器上的形象”。驱神辟邪在商周的纹饰中,可以看到以神化了的动物食人的方式来辟邪,这种用图腾动物捕食怪物的形象辟邪,反映的是神与魔的斗争,又曲折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抗争。装饰作用是指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环形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