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张安世传》的文言文

2025-02-10 09:35:469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 《汉书张安世传》翻译

原文: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译文: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A “不能”为副词,修饰“视事”,中间不可断句,排除B;“及”为动词,“比得上”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后断句,排除C;“归”为动词,作谓语,其宾语为“印”,“归”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2)C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错,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3)C “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错,原文为“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4)①幸:皇帝到某地,出行;诏:下诏;识:记得;具:详细.句子翻译为: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②惮:害怕;内:内心;密于光焉:状语后置句.句子翻译为: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军,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答案:(1)A(2)C(3)C(4)①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②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军,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参考译文: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3. 翻译《汉书张安世传》中“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

用 善书 来歌颂 给事尚书,因为他 忠于职守,就连假期都没有休息。

可能这样听不大懂,细细的解释下。 善书:是民间文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一。

据四川天日镇古墓出土的“说书俑”所析,远在汉代就有萌芽,至唐代的出现了散韵相同,说唱并茂的“骈文” 演员何中华即兴表演 和“俗讲”。宋元以后,说唱文学的种类日益扩大,明代永乐年间便有“钦颂善书”印行天下。

给事尚书:官职名称。 休沐: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

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 臣职 官僚》记载“汉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这也就是“休沐”一说的来历 不过麻烦 这位大哥大姐。

把前面的我的两个回答也打上满意答案吧?好不?。

4. 文言文翻译亲爱的同学们

同砚可以指同学

《汉书·张安世传》:“ 彭祖 又小与上同席研书。”研,通“ 砚 ”。

同砚席可以代表同学

《北史·元晖传》:“ 周文 礼之,命与诸子游处,每同砚席,情契甚厚。”

唐 刘禹锡 《谢柳子厚寄迭石砚》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离羣。“

同门可以指同一个老师教的同学

《汉书·儒林传·孟喜》:“同门 梁丘贺 疏通证明之。” 颜师古 注:“同门,同师学者也。”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独喜同门旧,皆为列郡臣。”

同窗:在一起读书

宋 吕祖谦 《与朱侍讲书》:“令嗣气质甚湻,已令就 潘叔度 舍傍书室……同窗者,乃 叔度 之弟 景愈 。”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