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刘伯温之死扑朔迷离,是遭人陷害,还是另有原因?
最佳答案
中国民间有个口口相传的说法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聪明睿智在中国民间最认可的就是这两位,有人猜想如果这两人在一个历史时期刘伯温估计要比诸葛亮更胜一筹,而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能人,他的死因却是个谜。
按正史的说法明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很着急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但是按照太医开的方子吃完药之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十几天后愈发严重,几个月便去世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个去世确实是有点蹊跷,一个风寒疾病对当时的太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竟然病情不严重那为什么吃了太医开的药不见好转还加重,甚至后来还死了呢?
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在收集胡惟庸罪行时,御史涂节揭发五年前胡惟庸指使太医在药方上做了文章毒害刘伯温。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认为正史记载的这桩定案有很多疑点:其一,刘伯温没有发现药方上有问题。
其二,一副药的效果太长,相隔十几天之后才发作,现实中从药理学病理学上说不通,除非开了一个疗程的药,一直吃十几天的药,一直吃不好,还一直吃直到吃死为止,不合常理。其三,知情人太多,在中药方做手脚毒害人命,如果是受人指使这应该是绝密。
所以史学上说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很可能是桩冤案。只不过胡惟庸谋反案成立了,加一个罪名罢了。竟然胡惟庸是冤枉的,那冤枉胡惟庸的又是谁?最早怀疑最先把消息发布出去的很可能就是刘伯温自己,那为什么当事人刘伯温会怀疑胡惟庸呢?是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呢?
首先来说一下朱元璋成就帝王霸业的背景,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手下有两个派系:一个是起家的淮西派,以李善长为首。另一派则是浙东派,是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的浙江读书人,代表人物就是刘伯温。
打天下之时忙于展示两派相安无事,当朱元璋称帝建朝之后,矛盾就日益激烈了,淮西派自认为是开国元老,自然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浙东派自然就不服了,而是在朱元璋刚称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汴梁征战就把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在南京留守,当时李善长身边的一个亲信他丞相府的秘书李彬因为贪腐畏罪潜逃。
李善长重视老乡的情谊而是亲自找刘伯温请求网开一面放过李彬,刘伯温不答应并立即上报给太子处以李彬死刑,导致李善长丢了面子,而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是淮西老乡,后面李善长告老还乡后,胡惟庸就成了淮西的代表人物,这两派的矛盾慢慢的就集中到了胡惟庸和刘伯温两人的身上,两派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丞相李善长辞任后,朱元璋将刘伯温叫去商量丞相人选,朱元璋则说了三个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这三个元全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王广洋则偏狭浅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来还是让胡惟庸当了丞相。
后来刘伯温隐退之后害怕胡惟庸报复对前来拜访的地方官一概谢绝不谢,但是即便这样,胡惟庸还是借助刘伯温不是真的想在他老家建巡检司,而是想建墓地,而这块墓地有王者之气这件事情在朱元璋那诬告刘伯温。针对王气这种事情刘伯温也没办法为自己洗白。
针对刘伯温之死的还有另外一种民间说法,幕后的真正的主使人是朱元璋,那么真的是朱元璋吗?咱们来看看朱元璋的态度,李善长离任之前,朱元璋对刘伯温几乎是言听计从很信任,朱元璋对刘伯温态度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从朱元璋跟他讨论丞相人选的时候,可惜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因为朱元璋这个人相当爱面子,对他提出三个人选,让刘伯温不屑,从这之后就慢慢冷落了刘伯温。
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见到朱元璋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就一味的检讨自己,也不回去就留在南京,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那面对刘伯温的这个表现,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也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而是再次给刘伯温一封诏书让他回青田养老,对刘伯温有了信任,所以是朱元璋暗中主使这一说也不太立得住。
那么到底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很有可能是自己得病死的,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是肝癌,得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关系很大,他的性情刚烈,爱发脾气。心气又极高,一个人强忍着归隐田园。
归隐之后还被小人诬陷,被诬陷还不能申辩,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当上丞相,当朱元璋下诏任胡惟庸为丞相时,这是对刘伯温郁闷压抑心情的最后一击,刘伯温听说这个消息之后,悲愤的说了一句:“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意思就是如果我对胡惟庸的预言不正确的话,那就是百姓的福气了。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