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古代诗歌鉴赏手法之烘托
最佳答案
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细腻的烘托手法,如同画龙点睛,让主体形象在丰富的描绘中跃然纸上。让我们一起探索这奇妙的艺术技法——烘托。
烘托,如同画布上的光影交错,它在《秦罗敷》中通过行者和少年的惊叹,生动展现出秦罗敷的绝世容颜。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中,通过动静对比,凸显出环境的寂静与人物内心的深沉。而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三次江月的描绘,每一次都如同月光下的音符,烘托出琵琶声的美妙、情感的起伏和人物的孤独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烘托手法又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如毛宗岗评述的,通过与主要形象相似的事物强化其特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的雄伟,反衬出其超凡脱俗。而在《赠汪伦》中,“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正衬托出友情的深沉,让情感更加真挚。
反衬则是通过对立的事物来突出主体。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通过春残的景象,反衬出幽竹的坚韧,郑板桥的《兰竹诗》则通过四季更迭,反衬兰竹的恒久。陈羽的《从军行》中,严寒环境下的勇敢行军,反衬出士兵们的坚韧与勇气。
侧面描写,如王驾的《社日》通过醉人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村里的热闹与欢乐;白居易的《夜雪》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转换,让我们感知到雪之大;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中,以碧山秋云的暮色衬托琴声的魅力,使读者如临其境。
在《海棠》中,郑谷以春风为媒,莫愁女的懒妆和画家的迟笔,侧面烘托出海棠的娇艳与风韵。而诗人整日沉醉其中,连蝴蝶都羡慕地栖息在花枝,这正是烘托手法的精妙之处,展现了诗人心中的赞赏与追求。
这些诗词中的烘托手法,如同一笔妙笔生花,让主体形象在文字的海洋中熠熠生辉。它不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诗人情感的传递,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匠心与生活感悟。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