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石钟山记》

2025-02-13 14:09:386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石钟山,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唐代的李勃、宋代的苏拭与陆游、元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朱元璋、清代的曾国藩等名士。郭沫若亦留有《登湖口石钟山》的诗篇于此。石钟山自唐代起便有建筑,虽经历代兴废,现有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多为清代重建。全山分上下两部分,南面临湖的是上石钟山,北面濒江的是下石钟山。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海拔67.7米。

上石钟山南踞,下石钟山北盘,其形如一对硕大的风铃,扣置在鄱阳湖的出口处。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如同半岛,双峰独立,突兀峥嵘,扼湖锁江,气势不凡。山虽不高,但悬崖峻拔,景色独特。

石钟山的“钟声”长年累月,淙淙铮铮,水石皆鸣。时而清新,时而悠远,时而激越,时而苍闵,空空成韵味,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图景。这“钟声”和涛声所构成的图景,音乐家难以模拟,诗人墨客也无法描述,成为千古奥秘。

《水经》中记载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关于为何称石钟山,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以形定名,文人则多以声定名。北魏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代李渤则发现“山上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因石质而发声。宋代苏轼登临石钟山时,对上述两说十分怀疑,亲自考察后发现绝壁下多穴罅,水浪进出其间,有“镗鞯”之声,认为找到了“钟声”的真正原因。

明代罗洪先与清代彭雪琴二人,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苏轼当时的考察不确,真正找到了“钟声”的原因:“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至此,石钟山的天籁之声终于找到源头。

石钟山的色彩也极为奇特,处在湖江分界处,一侧是鄱湖,水色深绿;一侧是长江,水色深黄;山体本身苍翠夹在绿黄之间,色彩斑斓。月夜时,色彩变化另有一番情趣。每逢风轻月江的夜晚,水面如一幅缓缓流动的风景画,给人以极度大的慰籍。

石钟山风景区内,沿途可见苏轼夜泊处、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照忠祠、报恩慈林、浣香别墅、梅花厅等景点。山顶的“江天一览亭”可远眺万里长江与浩瀚鄱阳湖,清浊分明。石钟山自古以来便是古代从长江进出南昌必经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骚人墨客题咏甚多。

石钟山是儒家的圣地,也是兵家的要塞。自三国至新中国成立,石钟山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大破敌军。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曾在此山间出没。清代曾国藩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麈战十载,先后以石钟山为营垒。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也设在石钟山。石钟山虽受战火洗礼,留下创伤,但也流传着许多可颂扬的英雄事迹。

石钟山以其奇特的地形、奥妙的声音、绚丽的色彩,在天地间增添了一块令人心醉的福地。尤其那“钟声”的境界,在于“空”字,悠远峻冷,天地震惊,是一部活的历史,等待着人们的品鉴。

扩展资料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