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曲线解释

2025-02-17 15:09:0990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1850-1909)在1885年的实验报告中揭示了记忆遗忘的重要规律,自此,记忆研究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他首次观察到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的不同,区分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形式。

当我们接触到新的信息,经过注意和学习后,这些信息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然而,如果不进行及时复习,短时记忆中的内容容易迅速消逝。反之,经过复习,这些信息会转化为长时记忆,能在大脑中长久保持。遗忘,简单来说,就是无法再认或回忆起曾经记忆过的内容,或者出现错误的记忆。艾宾浩斯本人就是通过自我测试来研究这个问题,他使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研究对象。

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绘制的遗忘曲线——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描绘了记忆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横轴表示天数,纵轴代表记住的知识数量。曲线揭示了一个关键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先快后慢”的模式。在学习初期,遗忘速度非常快,之后逐渐减缓,长时后几乎不再遗忘。例如,学习一天后,如果没有复习,知识将只剩下最初的25%。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实验数据显示,及时复习对记忆保持至关重要。比如,两组学生学习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复习,一周后保持率分别为98%和83%,而乙组不复习的保持率分别为56%和33%。这证明了复习对于对抗遗忘的显著作用,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明显高于甲组。

扩展资料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