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起源于哪个地区(你知道吗)

2025-02-18 16:39:409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评剧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在河北一带发展。东路评剧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初期为对口莲花落阶段,流行于农村地区,形式多样,包括“单板”和“对口”表演,常在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演唱。莲花落后来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在光绪年间,唐山地区莲花落开始受到东北二人转的影响,莲花落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逐渐吸收二人转的特色,形成“对口”和“拆出”表演,推动了评剧向戏曲方面的发展。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四、奉天落子阶段。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

五、评剧阶段。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评剧在建国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

西路评剧起源于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它在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经过改革,西路评剧的表演艺术和唱腔有了新的发展,中国评剧院和长春评剧院都演出了西路评剧剧目。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