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尼系数,有什么作用?

2025-02-18 23:02:12114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 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基尼系数 - 计算方式

基尼系数图

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和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如果A为零,即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红色线和绿色线成一条线);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红色线在蓝色线之上)。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劳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越是成为45度),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劳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基尼系数的调节需要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例如对民众的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和税收等,从而能使收入均等化,基尼系数变小。

则只要有劳伦茨曲线图表,就可以用一式求出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 区段划分

基尼系数区段划分与分布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据有关数据显示,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日本是全球基尼系数最低的国家之一,一般在0.25左右,德国为0.3左右,而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一般较高,大致在0.4上下。[2]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 -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等。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希望以收入分配制度达到何种目标,是注重分配差异的刺激激励作用,还是注重分配政策的调节保障作用。

日本基尼系数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通过实行高额累进税制“劫富济贫”,高收入群体的最高所得税税率达到75%,一般低收入群体只有15%。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税率大致为15%或25%,比较富有的中产阶级可能要支付35%。但由于超级富豪的投资收入适用的税率不超过15%,比工资收入应缴的税率低不少,因此很多富翁的收入适用的税率远低于一般中产阶级。

在薪酬制度设计上注重薪酬保障作用的日本,薪酬收入差距较小;而注重激励作用的美国,薪酬收入差距往往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其结果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具有较强的活力和创新力,但社会的割裂和碎片化明显;而日本社会则较为稳定,即使发生如1998年那样的大危机也未产生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社会活力和创新力又显得不足。 [2]

基尼系数 - 评价

优点

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3]

缺点

1.没有显示出来在哪里存在分配不公。

2.国际间,并无制定基尼系数的准则,一些问题如应否除税项,应否剔除公共援助受益者,应否剔除非本地居民,或应否加入政府的福利,并没有一致性,以至没有比较的准则。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