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吃什么呀?(以什么谋生)
最佳答案
文人墨客。。很多都是当官的拉。比如:
苏轼
柳宗元
韩愈
欧阳修
。。。等等,都是做官的拉。很多文人都是因为官场上不得志才写出许多流芳百世的美文,实则发牢骚或勉励自己拉(前两位就很典型)。还有像李贺这种因为父亲的名字而只能当个小官、怀才不遇的鬼才。哦,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能想到的几乎都是。
就那些看似豪放不羁的,其实也大多为官,比如竹林七贤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隐居的,最有名的当然就是陶潜拉。
文人墨客并没有整天做文章不干别的事情啊,楼上说的,也只属于一小部分。唐伯虎倒真的是放弃仕途的。
补充:书的话,你可以多看看古代文人传记,自然就知道了
找到一篇适合的文,你看看
文人靠稿费成为富豪,绝对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实早在古代文人靠“稿酬”成为富豪就已经很普遍了,而且文人的贫富差异也相当大。
每个朝代,文坛上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其中的悲欢离合也只有他们自己能够说得清楚。借《财经时报》日前公布“中国作家富豪榜”之际,也将古代的一些文人归类,对比他们的富与贫。
司马相如VS陶渊明
司马相如:我的富有缘于我的才华横溢,谁叫我写的文章别人喜欢呢?陈皇后失宠后,仰仗我的大手笔,让我为她写下绝唱《长门赋》。仅此一篇《长门赋》就得到了百金的“稿费”,或者说是“劳务费”,相当于最高级别的“国家津贴”了吧。其实文章不在于写得多,写出一两篇这种级别的文章,这辈子的吃穿就不用愁了。
陶渊明:在别人看来,我可能是一个比较贫穷的文人。整天穿着破布衣穿梭于田地之间,在东篱下采采菊花,还能隐隐约约望见南山,这种田园之乐又是那些“锦衣玉食”者怎么可能体会到的呢?也许走出大山以我的才华可以多挣点“稿费”吧,可我不喜欢过那种生活。虽然贫穷,但我的梦里却有一个让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韩愈VS杜甫
韩愈:有人说我是历史上“稿酬”最高的文人,这个嘛,我自己倒是不太在意。不过我的一篇《师说》好像是得了50万钱的稿费。当然我这一辈子也没少给别人撰写碑铭,这也是我收入的重要来源。至于得了多少酬金,我都记不清了,不过像我这样的幸运文人可能并不多见。
杜甫:我可能真是生不逢时啊,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我也不至于穷困潦倒到这般地步。此前我虽然不富裕,但还可以勉强度日。“安史之乱”后,皇帝都四处逃窜了,哪里还有心思欣赏我的文学才华?虽然后人称我为“诗圣”,但不可能让我脱贫。在我年老时,住的是破草屋,屋顶的茅草还被刮跑了,悲惨啊。
纪晓岚VS曹雪芹
纪晓岚:我奉旨组织编写《四库全书》,这可是个大工程,当然俸禄也是不少的。而且还挂有官职,朝廷命官礼部尚书的官职,钱是肯定不缺的。
曹雪芹:我这辈子只写一部小说,如果赶上新时代,我的这部《红楼梦》的版税足以让我成为千万富翁,登上作家富豪榜首应该是没问题的。只可惜我没能等到这部小说出版的那一天,而且当时的统治者还把我的书说成是“禁书”,只能在民间流传。所以我的后半生都得靠朋友资助,日子过得那是相当地贫穷。
综上,古代文人的主要收入就是“稿费”,但是,从上述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文人要想富,最主要的不是自己的文采,而是,这种文采是否被当权者接受,古代文人富豪无一不是“文官”,即文学创作必须与当权者思想一致,且文学才华必须为当权者所用。
一如现在的文人,适应市场者生、顺应市场者富,古代文人则是顺应当权者富,反之,再有旷世才学也只能是一介穷书生。
作者:肖鸣镝 高巍
辞典
古代文人的“稿酬”
据史料记载,古时候的稿酬统称为“润笔”,但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润笔也有一些别称。
润资:润笔的资金。
润笔物:润笔的财物,即以物代钱充做润笔。
润格:润笔费的报酬标准。因诗、文、书、画的类别而异,不同的类别中又因其规格(比如诗、文的长短,书、画的尺寸大小)而异,其报酬标准均有所不同。义取:唐朝时流行此种说法,以代“润笔”。利市:明代有此一说。本义是买卖所得的正当利润,对办喜庆事时赠给有关人员的钱物也称“利市”。有的文人借用这个词取代润笔,亦含取之有道,吉利、喜庆之意。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