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上亭壁宋寇准的古诗

2025-02-19 23:09:308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书河上亭壁宋寇准的古诗如下:

书河上亭壁原文: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诗词译文: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这首秋日登高望远诗,将一种小愁绪融入到万里山河的大背景中去,使得这样的小愁绪具有了博大的审美意蕴。理解全诗最关键处乃在于一个“思”字,读懂了这个“思”,全诗的景物描写就有了着眼点与落脚点。

黄河岸阔,舟樯稀少,烟波渺茫,不知道它们要驶向哪里,也不知道国家的命运会走向哪里,自己的未来又会通向何处?在苍茫的黄河之畔,你可以慨叹千年黄河的咆哮,可以想起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慨叹,可以想起历史川流不息,人生何其短暂的悲伤。黄河之思,此谓其一。

独自凭倚,亭中危槛,可以登临送目,黄河乃至人生,一览无遗。其中一个“独”字,引出了大背景之下的小我的孤独。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存活人间,是得过且过,是随波逐流,是奋发有为,是中流击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哪里走,怎么走,都可以在这个黄河之畔,思上一思。凭槛之思,此谓其二。

书河上亭壁的作者寇准

太平兴国五年(979年)寇准考取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后升任殿中丞、通判郓州。咸平三年(1003年),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任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天禧元年(1017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寇准被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司马,抱病赴任,病故于竹榻之上,享年63岁。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