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郝经元史文载
最佳答案
郝经,字伯常,其家族原籍潞州,后来迁徙至泽州陵川,世代以读书为业。祖父郝天挺,元裕曾从他学习。金朝末年,郝经的父亲郝思温在河南鲁山开辟领地。河南战乱,郝经母子藏于窖中,遭遇乱兵用火烧炙,危急时刻,郝经用蜜和酸菜汁救母,使其苏醒。当时郝经只有九岁,他的智勇令人称奇。金朝灭亡后,郝经迁徙至顺天,生活艰辛,白天砍柴买米,夜晚苦读。五年后,守帅张柔、贾辅赏识他的才学,邀请他成为贵客,他在张、贾两家博览群书,见解独到。
郝经在宪宗二年,世祖以皇弟身份在金莲川建府,征询郝经关于国家安定和民众治理的建议,郝经上书数十条,世祖大为赞赏,留他在王府。当时元军正与宋交战,郝经建议世祖先修德行,安抚民众,巩固内部,再控制各路,准备充分后再图谋西方。世祖因郝经是儒生,惊讶询问是否与张拔都意见相同,郝经解释自己是根据张柔的见解而说,张柔并不知情。
郝经在得知宪宗困于蜀地后,建议先稳定国内,再图谋宋朝,指出国家长期征战导致国力疲惫。他认为攻取天下有力量并举和策略图谋两种方式,但持久战力会衰竭,而急功近利则难以成功。他以历史上的晋、隋为例,强调战略的持久性和必要性。
郝经的策略并未被采纳,宋军在鄂州被围,宪宗去世,郝经再次进言,强调知进退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自平定金朝以来,一味进取,忽视休养生息,导致师劳财乏,三十年无果。郝经认为应当审慎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战争,适时退却,以保存实力。
在世祖即位后,郝经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出使宋朝议和,并提出十六条重要建议。他深得世祖信任,但平章王文统嫉妒他,意图通过李璮侵宋事件加害。郝经在济南收到李璮的信,立即上报朝廷,继续南行。尽管在宋朝遭遇不公,郝经始终坚守气节,拒绝妥协。
郝经去世后,朝廷给予哀荣,谥号文忠。他的忠诚和学术成就在《续后汉书》等著作中得以流传,他的二弟郝彝、郝庸也各有名声。郝经的儿子郝采麟,同样贤能,官至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
扩展资料
郝经(1223—1275)元初名儒。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生于许州临颖城皋镇(今河南许昌)。1256年受诏于忽必烈,1260年,赴南宋议和,被权臣贾似道秘密囚禁16年,即著名的郝经南囚,时人称之为南国苏武。1274年宋崩溃之际,郝经被救,北归后的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作为政治家,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通字画,著述颇丰,收于《陵川集》中。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