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妃子为什么叫妃子?它的来历究竟是什么?
最佳答案
妃子是一种称谓,意指皇帝的妾氏或者一些皇亲贵胄的妻妾,这些皇亲贵胄包括皇族太子、郡王、亲王、世子、侯爷、王爷等。而之所以会有妃子这个称谓,与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有关。
一、“妃子”的由来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国家是四分五裂的,每个国家对管理者的妻子和妾氏有不同的称谓。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自称自己是“皇帝”,他明媒正娶的妻子就是“皇后”,那么,其他人被称为美人、八子、少使等,而比他地位低的皇族太子、王、侯等的妻子就被称为“妃”。这里的“妃”在最初为“配偶”的意思,而后延伸为“君王的侧室”,有贵妃、嫔妃等称谓,这就是“妃子”的由来和称谓的拓展。
二、封建社会的妃嫔制度
秦朝统一了六国并没有多少年,封建社会便又开始动荡,先后经历了西汉、新朝、东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同的朝代对皇帝妻妾的称谓各有不同。南朝时的宋齐梁、隋、唐、宋、明、清等都有关于妃子的称谓。西汉和秦时的名称类似,多为美人、八子、良人之类,但是在隋、唐、宋、明、清时有了关于“妃”的称谓,像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在宋朝时,贵妃的地位略低于皇后,是正一品。
说起皇帝的妃子们,大家会想到很多词汇,例如“后宫佳丽三千”、“三千粉黛”、“七十二嫔妃”、“六宫”等等,这些都只是在泛指皇帝的妻妾比较多。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么多嫔妃,像清朝的光绪帝只有一个皇后和两个妃子伺候,汉哀帝刘欣的后宫更“凄凉”,只有两人,一个是皇后,另一个是昭仪。
三、“妃”和“嫔”的区别
对于后宫佳丽的称谓除了“妃”之外,还有“嫔”,很多人认为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而实际的情况并不是如此。从本意上来看,“妃”是指配偶,而“嫔”是指宫廷女官,两者的意思大不相同。随着后宫制度的变革,不少称谓发生了变化,君王的妾被统称为“嫔御”,再加上有些朝代出现了“贵嫔”这个称谓,所以不少人会将“妃”与“嫔”混为一谈,但是一般的情况下,“妃”比“嫔”的地位要高,两者并不相同。
“妃子”和“嫔”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所以,当清朝结束之后,这两种称谓都逐渐消失了。目前,这种称谓多只是用于某些国家国王、王子妻子或妾氏的称谓,在国内是很少看见了。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