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025-03-07 02:30:2810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 篇一 】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可以从书本、报刊、电脑等中查找,做好记录。

 2.教师可制作课件。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入“恐龙”这一话题。

 2.导读《被压扁的沙子》

 ①出示导读话题:

 文章提出的两种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证明其中的一种看法是正确的?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②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探究,形成结论。

 指名回答上述话题,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结论,多媒体展示:

 观点:“撞击说”和“火山说”。

 说明方式:提出两种看法,证明其中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说明依据: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性质。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③教师小结:文章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

 3.自读《恐龙无处不在》

 ①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②学生学法实践:

 用上述学法自学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三、语言实践活动

 1.活动话题:我眼中的恐龙活动要求:依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恐龙及相关的话题。

 2.活动话题:我来到了恐龙时代活动要求:合理想象,展现你的创意。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评价。

 

【 篇二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 子 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