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和试卷

2025-03-17 20:18:1411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我有一个全手打的,网上绝对找不到相同的。不过只有六课,凑活着用吧······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隋朝建立: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繁盛:1.南北统一:隋灭陈 589年

2.经济繁荣:原因:(主观)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客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表现:①人口增长。②粮仓丰实。③大运河开通。

a: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b:物质基础:隋初期经济繁荣。

c:开通时间:605年(隋炀帝)

d: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e: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f:历史作用: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评价:积极: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消极:加重百姓负担。

第二课:贞观之治。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

直接原因: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时间:618年。

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

都城:长安。

李世民(唐太宗)(贞观)

贞观之治:出现:唐太宗统治时期。

治国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

治国政策:①重视发展生产。

②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戒奢从简。

④合并州县。

⑤任用贤才。(贤才: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⑥虚心纳谏。

治世局面形成:a:政治比较清明。

b:经济发展较快。

c:国力逐步加强。

d:社会安定。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充分说明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伟大)

女皇武则天:历史地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称帝过程: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治国措施:①发展农业生产

②选拔贤才。

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承上启下。)

第三课: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出现:唐玄宗统治时期。

治国政策:①任用名相。

②整顿地方吏治。

③崇尚节俭。

影响(评价):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表现:农业——①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③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手工业——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

陶瓷业——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灭亡:907年。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诞生:①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②目的:为改变这种弊端。

③过程: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b: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④影响: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科举制的完善:①时间:唐朝。

②主要表现: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③关键人物及措施:(关键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措施)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设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

科举制的影响:(积极)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束缚人们思想。

废除: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吐蕃:①今民族祖先:藏族。

②地理位置: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③社会情况:a: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也很高。

b: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进藏的积极影响: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④特色建筑:大昭寺。

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回纥(回鹘):①今民族祖先:维吾尔族。

②地理位置: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③社会情况:他们崇尚勇敢,民风淳朴。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回鹘政权瓦解后,部众大部分西迁到今甘肃、新疆等地。长安、洛阳“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当时市面上常见的景象。(充分表现当时民族交往的景象。)

④特色建筑:渤海石灯塔。

靺鞨:①地理位置: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②他们骁勇强悍,能歌善舞。7世纪末,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起政权。唐玄宗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渤海受封后,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海东盛国”之称。

南诏:①今民族祖先:彝族和白族。

②地理位置: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③政治:南诏统一了六诏。

④与唐关系: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⑤特色建筑:千寻塔。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及概况:

1.原因:①国力强盛,文化辉煌。

②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交通发达。

2.概况:①交往地区、国家: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日本、新罗、天竺。

②交往政策:鼓励贸易、允许居住。

③影响:(对内)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对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来唐交往的国家:日本。

①时间:贞观年间开始。

②规模:少则两百人,多至五六百人。

③人员: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

④形式:学习、贸易。

⑤唐对其影响:a:政治上: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b:文化上: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c:社会生活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三、鉴真东渡。

①时间:唐玄宗时。

②次数:6次。

③:主要活动:a:传播唐朝的文化。

b:鉴真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四、新罗。

①地理位置:朝鲜半岛。

②人员:使节、留学生、商人。

③形式:贸易、学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④与唐朝相互影响:新罗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与日本相同点:①善于学习。

②懂得创新。

五、玄奘西游。

①时间:贞观初年。

②主要活动:a:访佛教寺院,在那烂陀寺游学。

b:在天竺各地讲学。

c: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d: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和鉴真的相同点:a:前往各地进行文化交流。

b:都是僧人。

c:都有坚强的意志。

本课启示: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与他国友好交往。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