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楚材晋用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最佳答案
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喻本地或本国的人才外流,被别处或别国所用。这一典故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后世常用“楚材晋用”形容这种情况。
《周书·儒林传·沉重》中也有类似记载:“建德末,重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梁。高祖优诏答之曰:‘……不忘恋本,深足嘉尚,而楚材晋用,岂无先哲。’”这句话表明,虽然人才流失,但历史上不乏先贤对此有深刻认识。
清代文人钱谦益在《光禄大夫铁山王公墓志铭》中写道:“楚材晋用,国士所以长嗟;秦智虞愚,贤哲为之永叹。”这句话反映了人才外流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对人才流失的深切感慨。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游历》中提到:“果如此讲求研练,十年以后,中国内外文武人才皆当辈出,决不致有乏才之患,亦何庸楚材晋用,雇募洋师。”他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培养出足够的优秀人才,无需依赖外部引进。
总的来说,“楚材晋用”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历史上人才流动的现象,还蕴含了对人才流失的忧虑和对人才自主培养的期望。它提醒我们,珍视并培养本土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