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柱弱梁来历

2025-03-22 21:33:1181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新西兰的T.Paulay和R.Park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理念,即“强柱弱梁”结构对比方法,用于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这一理念源于对非弹性性能对结构稳定性贡献的理解,以及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破坏机制控制。这种方法的目的是确保结构在地震中能有效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同时保持经济合理性。

其核心策略包括三点:首先,通过设计,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在地震中形成梁铰机构,确保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大于梁,即“强柱弱梁”。其次,避免在梁端达到极限塑性变形前,关键构件(如梁、柱、墙)发生脆性破坏,即“强剪弱弯”。最后,通过各种构造措施,保证关键部位能承受并消耗地震引起的较大塑性变形,确保非弹性变形能力的充足。

进入八十年代,这种能力设计方法的思想逐渐被各国建筑规范所采纳,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这种方法的引入,使得结构抗震性能的控制更具有目的性和明确性,引领了抗震设计向主动抗震设计的转变,使得抗震设计更为直观和有效。

扩展资料

强柱弱梁(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指的是使框架结构塑性铰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用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防止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倒塌。“强柱弱梁”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其手段表现在人们对柱的设计弯矩人为放大,对梁不放大。其目的表现在调整后,柱的抗弯能力比之前强了,而梁不变。即柱的能力提高程度比梁大。这样梁柱一起受力时,梁端可以先于柱屈服。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