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如何在关系中较好的自我坦露
最佳答案
自我坦露是有意识地分享个人信息的过程,通常这些信息是重要且未为人知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尔特曼和泰勒提出了两种自我坦露的模式:社会穿透模式和乔哈里视窗。
社会穿透模式包含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广度指的是讨论话题的范围,而深度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对接收者而言的重要性,二是信息的隐私程度。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由不同的话题广度和自我袒露的深度组合而成的。
乔哈里视窗是另一种审视自我袒露的方法。它将关于你的信息分为四个部分:开放区、盲视区、隐藏区和未知区。通过绘制个人的乔哈里视窗,可以检视自我袒露的程度,了解沟通的优势和劣势,并据此发扬优点,改进不足。
自我坦露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好处包括:1. 情绪宣泄,如果妥善处理,可以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双重安慰。2. 互惠性,自我坦露可能引发他人的相似行为。3. 自我澄清,通过与他人讨论个人观点,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看法。4. 自我确认,寻求认同以确认自己的行为和信念。5. 关系建立与维护,建立关系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坦露,而维持关系则同样重要。6. 社会控制,分享个人信息可以增强对他人的控制,有时也包括对情境的控制。
然而,自我坦露也可能带来风险:1. 被拒绝,分享过多可能导致他人不接受真实的自我。2. 负面印象,过度自我坦露可能给人留下不良印象。3. 关系满意度降低,不恰当的自我坦露会影响关系的满意度。4. 影响力丧失,过度分享可能会削弱个人的影响力。5. 伤害他人,不慎的自我坦露可能无意中伤害他人。
为了恰当自我坦露,应遵循以下原则:1. 考虑对方在你生活中的重要性。2. 判断坦露的量和方式是否合适。3. 评估坦露的风险是否可控。4. 确保坦露具有建设性。5. 自我坦露是否互惠。6. 考虑是否有道德义务坦露。
在特定情境中,思考这六个问题,可以帮助自我坦露恰到好处,享受其益处,同时避免风险。
以上内容整理自《沟通的艺术》,我选择整理这些文字是因为我在自我坦露方面存在问题,希望通过分析来改善。我曾画过乔哈里视窗,对自己的自我坦露进行分析。我发现自己通常停留在开放区,多年来很少有人触及我的隐藏区。由于交流有限,我的盲视区最近才逐渐收到一些反馈,了解到之前未知或忽视的内容。未知区是我仍在探索的部分。
我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坦露通常停留在浅层次。在特定情境中与人沟通时,我从未考虑过自我坦露的原则,导致经常说太多无用、不必要的、没有建设性的话。结果是别人对我产生了负面印象,关系满意度降低,有时甚至无意中伤害了别人。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制定了以下具体做法:在与特定的人沟通时,1. 衡量对方对我的重要性。对于陌生人,我要谨慎自我坦露;对于朋友,我选择分享对他们有帮助的信息。2. 坦露不应过多,要适可而止。一旦决定分享信息,就点到为止,让对方自行判断。3. 坦露前进行风险评估。如果风险较小或可控,可以适当分享;如果风险过大,则寻找替代方案。4. 坦露应具有建设性,避免分享对他人有破坏性的内容。5. 由对方决定是否分享。如果对方分享了对我有启发的信息,我也会分享自己的看法。6. 出于道德考量,对亲近的人坦露必要的个人信息,如男女朋友之间应分享彼此的缺点和问题,以经营感情,而不是选择隐瞒。
这些是我根据自我坦露原则进行的自我理解,现在记录下来,以指导自己和他人的沟通。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