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认识论西方哲学史
最佳答案
西方古代哲学家们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开始了对认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呈现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条路线。唯物主义的代表赫拉克利特认为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他区分了感觉和思想这两种认识形式,主张感觉分辨事物,思想把握真理。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解释认识过程,认为一切事物不断发出流溢物,这些流溢物进入人的感官引起感觉。德谟克利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产生的。他将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同时认为感觉为理性提供证据,二者相辅相成。然而,德谟克利特将感性和理性视为独立的过程,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与唯物主义相对的唯心主义者则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探讨认识论。柏拉图区分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不真实,只能作为意见的对象,而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知识来源。他主张灵魂在肉体之前已经认识了理念,只是被肉体遗忘,认识就是将遗忘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柏拉图强调知识不是从感觉中获得的,而是灵魂对已知理念的回忆。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但他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将灵魂比作蜡块,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的痕迹。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记忆和多次回忆形成经验能力,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即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尽管他承认感觉只能感受事物的表面,但他强调理性活动的任务是在个别中认识一般,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在中世纪,哲学逐渐沦为神学的奴仆,科学认识受到排斥。尽管如此,哲学家们仍尝试在认识论中探讨自我与外部世界、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寻找绝对可靠的知识的任务。在16世纪以来的西方近代哲学中,认识论问题占据核心地位,成为构建哲学体系的基础。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外在经验与内在经验、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成为讨论的焦点。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弗朗西斯·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他主张建立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之间的联系,认为科学的认识应该结合观察和理性分析,从个别到一般,揭示事物的原因。培根的方法虽然具有机械论的性质,但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笛卡尔作为近代唯心主义唯理论的代表,否定感性,推崇理性,认为只有从清楚明白的公理出发,通过演绎推理才能达到真理性知识。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手段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理,认为这是最清楚明白的原理,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构建哲学体系。笛卡尔强调观念的真理性,认为观念的清楚明白就是真理的标准。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继承了笛卡尔的思想,斯宾诺莎试图将唯理论与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起来,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但理性认识不是从感性认识中获得的。莱布尼茨则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观念、知识都是天赋的,但强调观念的真理性是观念自身清楚明白的结果。
约翰·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心是空白的,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从经验得来的。洛克区分了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并提出了第一性和第二性质的学说,影响了后来哲学家对认识论的研究。
康德试图解决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他认为科学知识应该是既能增加新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但将认识形式视为先验的,导致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发展。康德强调哲学需要符合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本性,但这并未真正克服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点。
黑格尔力图解决认识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的对立,提出了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原理。他认为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本质上是统一的,绝对精神是现实的基础,自我实现过程也是自我认识过程。黑格尔强调哲学需要符合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但他的观点仍然存在局限性。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认识论进行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然而,费尔巴哈未能将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导致他的认识论仍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水平。
现代西方哲学的派系众多,对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哲学家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否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否定真理的客观性,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他们调和科学和宗教,走向信仰主义,否定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强调真理的主观性和有用性。然而,也有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重视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利用科学实验和科学认识的成果,对科学认识的历史发展、逻辑结构、实验操作、语言符号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扩展资料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