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徙

2025-05-13 11:39:3311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 文言文中的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分别怎么解释

徙:①<;动>;迁移。

《琵琶行》:“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②<;动>;调动官职。

《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③<;动>;变化;改变。

《察今》:“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去:①<;动>;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②<;动>;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③<;形>;过去的。

《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④<;动>;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⑤<;动>;舍去;舍弃。

《五蠹》:“去偃王之仁。”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⑦<;动>;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使:①<;动>;命令;派遣。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②<;动>;让;叫。

《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动>;使唤;驱使;使用。

《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④<;动>;主;指使。

《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⑤<;动>;出使。

《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⑥<;名>;出使的人;使者。

《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⑦<;名>;使命。

《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⑧<;连>;假使;如果。

《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居:①<;动>;坐。

《核舟记》:“佛印居右,鲁直居左。”②<;动>;位居;位于;处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之上。”③<;动>;居住。

《愚公移山》:“面山而居。”【又】<;动使动>;使……居住。

《越妇言》:“买臣之贵,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④<;名>;住地;住所。

《治平篇》:“一人之居以供十人不足,何况供百乎?”⑤<;动>;闲居;闲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则曰:‘不吾知也!’”⑥<;动>;占据;据有。

《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⑦<;动>;充当;担任。

《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年不徙。”⑧<;动>;停止;停留。

《柳毅传》:“客当居此以伺焉。”【又】<;形>;停止不动的;停滞的。

《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⑨<;动>;积蓄;储存。

《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⑩<;动>;历;经;过了。《塞翁失马》:“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故:①<;名>;事故;变故。《孟子·滕文公》:“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②<;名>;缘故;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形>;旧;旧的;原来的。《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④<;副>;旧时;从前。

《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⑤<;名>;老朋友;旧交情。

《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⑥<;形>;衰退;衰老。《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⑦<;动>;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⑨<;副>;还是;仍然。《孔雀东南飞》:“大人故嫌迟。”

⑩<;副>;通“固”,本来。《促织》:“此物故非西产。”

⑾<;连>;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归:①<;动>;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动>;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

【又】<;动使动>;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③<;动>;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④<;动>;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⑤<;动>;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⑥<;名>;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

《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⑦<;动>;死。

《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⑧<;名>;珠算一位数除法。

⑨<;动>;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归宁】⒈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

⒉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归田】旧时称辞官还乡。

诣:①<;动>;到……去;前往。《<;指南录>;后序》:“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②<;动>;拜访。

《赤壁之战》:“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为:wéi①<;动>;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动>;发明;制造;制作。

2. 古文中徒的意思是什么

徒[tú]在古文中有如下7个意思:

1、作为名词,意思是:党徒;同一类人。

出处:汉代贾谊《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释义:胆子大力气壮党徒就聚众抢劫。

2、作为动词,意思是:步行,赤脚走路。

出处:明朝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释义:从京城步行来到华山当道士。

3、作为名词,意思是:门徒;弟子;学生。

出处:战国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释义:在孔子的徒弟之中,没有说有关于桓文公的事情的人。

4、作为副词,意思是:白白地。

出处: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释义: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

5、作为形容词,意思是:空;光。

出处: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释义: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努力奋发图强,到了老年,再悲伤也没什么用了。

6、作为名词,意思是:役徒;被罚服役的人。

出处:汉代贾谊《过秦论》下篇:“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释义: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7、作为副词,意思是:只;仅仅。

出处: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释义:强盛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派兵攻打赵国,仅仅因为赵国有廉颇和蔺相如这二人。

扩展资料

“徒”字的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徒,步行也。从辵,土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徒,步行。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土”作声旁。

“徒”字不同意思的组词:

1. 门人、学生。 【组词】:「门徒」、「徒弟」、「学徒」、「名师出高徒」。

2. 信仰某一宗教或学说的人。 【组词】:「信徒」、「基督徒」、「佛教徒」。

3. 人,多指坏人。 【组词】:「暴徒」、「狂徒」、「不法之徒」。

4. 只。 【组词】:「徒增困扰」、「徒具形式」。

5. 白费、无效的样子。 【组词】:「徒然」、「马齿徒长」、「徒劳无功」、「徒费唇舌」。

6. 完全没有凭藉。 【组词】:「徒手」、「徒步」。

7. 一种拘禁犯人、强服劳役的刑罚。 【组词】:「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