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四体二用“四体二用说”和“三书说”
最佳答案
在汉字结构理论的发展中,清代学者戴震提出了“四体二用说”,将汉字的造字法与用字法分为六种类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种分类被清代学界沿用。然而,这种理论在后来受到了唐兰先生的挑战,他提出了“三书说”,将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兰认为象形文字是直接描绘物体或记号,象意文字是通过组合部分图像表达概念,形声文字则是通过组合意符与声符构成词汇。这种分类对传统理论构成冲击,对文字学发展有促进作用。然而,三书说在实际问题上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如对非图画文字类型的以义会意的会意字未明确分类,且在处理假借字时也存在问题。
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提出了“象形、假借、形声”三种基本类型的汉字分类,强调假借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象形字与形声字的概念。陈梦家的分类试图将汉字的发展过程纳入分类体系,认为汉字从象形开始,通过假借和形声进一步发展。这种分类方式试图揭示汉字发展的自然过程,但存在分类标准与汉字实际发展不符的问题。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对陈梦家的三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提出将象形字改为表意字,假借字不局限于本无其字的范围,应包括通假字。他将汉字分为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又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等多种类型,会意字则分为图形式会意字、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等。这种分类试图更加清晰地描述汉字的结构,但分类标准更加复杂,难以掌握。
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在理论框架上更加眉目清楚,界限分明,易于理解。然而,这种分类标准相对复杂,且未能很好地解决假借字问题。此外,分类过程中存在对汉字结构的过度细分,使得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尽管如此,陈梦家等人的理论相较于传统的“六书说”在理论框架和逻辑性上有所提升,但至今仍未取代“六书说”的地位,汉字结构的研究仍然广泛采用“六书说”。
扩展资料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