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以什么古生物为原型

2025-06-30 09:16:3483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一、古生物化石定义

古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壳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简单来说,化石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二、古生物化石的种类

化石一般可分为尸体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三类。根据生物门类,化石可分为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微体化石。按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三、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基本条件

1. 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源橡腊变成化石。

2. 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 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四、古生物化石形成过程

1. 生物死亡后被迅速掩埋起来,免遭食腐动物的吞食和自然力破坏。

2. 生物的皮肤和肌肉慢慢腐烂,只留下不被腐烂的骨骼。

3. 在胶结成岩过程中,骨骼本身也被矿物质取代,最终得以石化。

4. 含有生物化石的岩层经后期地壳运动,表层岩石被风化剥蚀,使化石暴露于地表。

五、古生物化石的种类及划分方法

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 实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 模铸化石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3. 遗迹化石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

4. 化学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

六、化石的鉴定方法及常用工具

确定化石的分类阶元和名称。化石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大多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如硬体组织、身体局部印痕、某些器官及排泄物等经过石化作用的产物。一般仅保存其形态特征。所以,古生物化石的鉴定是以形态为主要依据。

七、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

化石的研究涉及到两大类不同的学科,即地质学和生物学。在地质学中,化石的研究是历史地质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历史构造学、断代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环境,还能对地层层序进行时间上的定位;在生物学中,古生物学是类群生物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的化石研究是其唯一的对象,通过研究(包括传统的古生物化石分类描述和现代的电镜超微化石研究),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分类系统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八、古生物化石的价值

1. 巨大的经济价值。

2. 巨大的科学价值。

3. 稀缺的旅游资源。

九、人类对化石的认识过程

化石的英文名为“fos-sil”,来源于拉丁词“fossilis”,是从动词“fodere"变来的,有挖出、掘出之义。早在远古时期,希腊的希波利图斯曾引用色诺芬尼的论著,认为在距岸很远的山上发现的海生动物遗迹是当时动物陷入泥中留下,后来凝固下来的。同时,在中国写于春秋之末或战国初期(约公元前 5世纪)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龙骨的记载。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把龙骨看成与蛇蜕相似的龙蜕,把骨化石与传说中的生物联系了起来。至公元11世纪宋的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明确指出龙骨并不是龙蜕,而是龙死后的遗体的骨、角、齿等硬的部分。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著作中关于硅化木及其他化石的记载已屡见不鲜。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中国学者已经把这些化石与现代生物相比较,而且试图用来推断古气候了。不过他们对于化石的形成还不很清楚。这一时期对化石的认识应以沈括为代表。《梦溪笔谈》卷21第17则:“近岁延州……土下得竹笋……悉化为石。……延素无竹,此……不知何代物。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婺州金华山……核桃、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再如同卷第11则有:“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沈括的记载与化石密切相关,以现代古生物学观点分析,可以看出:其一,太行山崖间的螺蚌壳,显系古生代地层中的腕足动物或软体动物化石。其二,浙江婺州金华属地即今之浙江省中偏西部地区,该地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多种植物和鱼、虾化石。至于第三点,经中国古生物学家考释,可能是一种已绝灭的节蕨类化石──新芦木。类似记载在这一时期的其他书籍中亦常可见到,如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记有“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朱熹说:“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再如从汉晋到唐宋期间,多次记载了湖南湘乡的鱼化石等。同时,龙骨、龙齿、石燕、石蟹、石蛇(可能是腹足类化石)等一直作为药用。蝙蝠石、直角石、鱼化石等作为装饰品一直被利用着。在欧洲,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508年首先提出化石是曾经活着的动植物的遗体。与其同时代的一些科学家将“fossil”用于泛指石头、矿物、器物等各种采集品,当然,其中包括着真正的化石。如德国医生G.鲍尔着眼于这些化石为什么是石质的,以及注意它们有无药用价值。瑞士医生兼博物学家C.格斯纳虽将化石与现代生物对比,但基于当时生物学知识水平而受到一定限制。此外,意大利医生、地质学家G.弗拉卡斯托罗和法国作家、制陶师B.帕利西都曾发现过双壳类、腹足类和鱼骨的化石。丹麦地质学家和解剖学家N.斯泰诺基于他对诸多地质现象的详细观察于1667年写出了有关“舌形石”(即鲨鱼牙齿化石)的文章(未出版)。斯泰诺提出化石是古代有机体的遗骸,细心研究化石有可能解释各种地质事件编年史的看法。关于化石的一个著名的插曲也发生在这个时期,作为狂热宗教徒的自然科学家J.J.朔伊希策将1726年瑞士埃宁根中新世湖相沉积褐煤层中的蝾螈化石视为《圣经》中大洪水时期有罪的俗人的遗骸,订名为 Homo diluvii testis(洪水证人)。这一错误直到1811年才由G.居维叶予以纠正。在其1812年出版的4卷本巨著的第四卷第十五篇论文中指出这一化石不是“人”而是一种盲螈 (Proteus)。直到1837年才由另外学者正式订名为朔氏大蝾螈。在欧洲,自W.史密斯、C.莱尔,尤其是C.R.达尔文以后,对于化石的认识逐渐深入而达到作为现代科学的古生物学的研究水平。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和以尊孔读经为主导的科举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逐渐泯灭。对于化石的再认识也是19世纪中叶以后,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由西欧传入中国,或由西欧经日本再传入中国的。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