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名词解释,篆刻术语解析,认识这些算入门

2025-10-10 18:49:089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篆刻,古称雕玉、刻石、镂竹、铭铜,是涉及雕琢各类材料以刻字或图像的艺术。篆刻印章内容广泛,特征因不同印材而异。了解常见术语对印章收藏与鉴赏大有裨益。以下是篆刻基础概念解析:

1. 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阴文(又称雌字)为凹下,阳文为凸起。为避免误会,古代将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含有白文朱文的印章称“朱白间文印”。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优雅古意,笔势壮健,转折自然。白文印字体不臃肿且不枯槁,自然流畅,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显露,但笔迹不宜粗,粗则俗气。

2. 铸印、凿印。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先雕泥范,再通过翻砂法或拔蜡法铸成,为“铸印”。非金属印如玉石等,因无法铸成,只能用刀凿刻。铸印有官印和非金属印章之分,非金属印章中有的先铸形后凿刻印文,称为“凿印”,有工整与粗劣之别。急就章是因官印急于封拜而匆忙凿成的印章。

3. 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两面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职位等。多面印为类推。两面印、多面印无印钮,中间有小孔便于携带,称“穿带印”。子母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印章套在一起携带。

4. 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名印刻姓名,字印称表字印。名印一般只在名下加“印”等字样,字印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称“名字合印”。总印将多种信息并刻一印。

5. 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回文印用于名印和字印,防误读,使名二字连为一体。横读印、交错文印少见,用于刻官衔、地名。

6. 书柬印、鉴藏印。书柬印在古代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用泥封,后用书柬印如“某人言事”等。鉴藏印始于唐代,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内容丰富,精美的篆刻和用料受收藏家青睐,可考订古代书画的流传情况。

7. 玉印。印材中玉最珍贵,质地坚洁润密,可毁损折断而不破坏纹理,古人喜佩玉印,玉以越古越贵。新玉炸脍成古色以欺市。

8. 金属印。用金、银、铜、铅、铁等金属刻成,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铜印壮健,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外少见。

9. 象牙印、犀骨印。牙印质地柔软韧腻,刻朱文尚见笔锋,白文无神气。犀角印质地粗软,时间一久会变形。民间多用牛羊等腔骨角为印。

10. 水晶印、玛瑙等印。水晶脆硬,不易刻,刻成文字滑而不涵。玛瑙质地硬,最难镌刻,刻成文字锋芒尽露。瓷印、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为印章事倍功半。

11. 竹木印。木印用黄杨木,上刀容易且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刻印。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质地坚韧。

12. 印钮、印绶。印钮在印背上,用于穿带,早期质朴,后制作精美,种类繁多,多为动物形。印绶是穿在印钮上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官印印绶颜色有等级区别。

印章收藏鉴赏涉及印材、形状、文字篆刻等。从神韵上需考虑篆法、章法、笔法、刀法。这四法涉及篆刻学,读者如有兴趣可查阅相关著作。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