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焉原文及翻译

2025-10-11 15:48:029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草寇慕君王,花子羡富翁,丑小鸭想当白天鹅,都是本能的心理倾向。但只有等到孔子说见贤思齐之后,思齐,这种本属泛众化的心理活动,才成为极少数人的一种高尚心灵体操。心慕贤智,并不像趋利避害、厌贫好富、爱美弃丑那样顺当和自然,从而也就从群众的思维惯性中抽身而出,显出璨璨孤标。

见贤思齐是个多步骤的系列过程。首先要具备识别贤与不肖的眼光,才能见贤;其次是见而生爱,欣羡不已,有歌中所唱“多年后,我就成了你”的强烈内心向往;最后则是以榜样为标杆,紧盯目标,付诸行动,孜孜以求。

米开朗琪罗说,“当我看到一个具有才能或思想的人,或一个为人所不为,言人所不言的人时,我不禁要热爱他,我可以全身心托付给他,以致我不再是我了。”

无视自己的成就和名望,衷心诚服于另一个人,将具有卓越才智和高尚美德的他者,作为自己表率。在向之看齐中,浑然忘我,甚至丢掉了自身的存在,潜心其中,身体力行,向目标步步追赶。这本身就是一种仁德之行,非贤人不可操之。

而孔子提出的后一项要求更高。

见不贤,不是拂袖而去,或远远躲开,再忿忿吐口唾沫以示不屑,而是“内自省也”。将不贤当作一面镜子,反观自照,检查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这种毛病。

《世说新语》载,“稽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斋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用夫子的卡尺来夹一夹阮籍同志,他被我们称颂了多少年的青白眼,立刻就显出了狭隘的一面。钱钟书的“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也就顿失许多光芒。

有容乃大,所有圣人的心都郁郁葱葱,疆域无边。老子在《道德经·善行》中也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者是不善者的老师,不善者又是善者的取资和借鉴,所以圣人从不弃人,不管对方多么不贤。

《浮士德》里,与浮士德博士结伴而行的靡非斯特,是阻止追求真、善、美理想的恶魔,他一次次邪恶诱引,阻碍向善,最终却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反向动力。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仅用夫子半句话,歌德就为世界创造了一部永远不朽的诗剧。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