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山门寺院的称呼
最佳答案
寺院在人们的认知中,通常会被称为山门寺院,这源自于过去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山门因此成为寺院的别称。这一名称的由来,反映了古代寺院选址多在山林之中,以避开尘俗的喧嚣。后世即便在平地或市井中修建的寺院,也沿用了山门这一称谓。通常,寺院有三个门,因此也被称作"三门",象征着"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现今,一些寺院仅设一门,同样可称作三门。
山门是进入寺院的门户,它通常设计成殿堂式,或至少将中间的一座门建成殿堂,被称为"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常塑有两大金刚力士,他们是护法神“天龙八部”中的成员。金刚力士形象威武,面貌雄伟,通常呈现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露,手持金刚杵,两脚张开。其形象和姿势有所不同,但核心特质是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由山门北行,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其中供奉大肚弥勒菩萨,面向南。弥勒菩萨的背后,常常供有韦驮菩萨,面向北。这两尊菩萨背对背站立,中间由隔板壁分隔。弥勒菩萨,尤其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塑像,因其传说中被视为弥勒化身而广为供奉。据《高僧传》记载,布袋和尚是五代梁时的僧人,来自明州奉化(浙江),也可能来自四明地区,其生卒年份和姓氏均不详。他自称契此,并号长汀子。传说中,他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因此人称布袋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了布袋和尚的形象,描述他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说话无定,随处寝卧,常携杖荷一布囊,内装身具,被称为长汀子布袋师。他能预知吉凶,尤其擅长预测时雨。梁贞明二年(916),布袋和尚将要示寂,在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留下预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扩展资料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