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王曼丽是如何进行滑冰训练的?
最佳答案
三年徘徊后的反思
当谢天恩发现了王曼丽潜在能力后,便把她放到妻子那里进行了两年的基础训练。
1988年5月,王曼丽正式成为谢天恩的队员。谢天恩没有看走眼,1996年2月,王曼丽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与当时的名将薛瑞红一起,以40秒51的相同成绩并列获得500米速滑冠军。
当时,师徒二人都十分高兴,并雄心勃勃地制定了在500米速滑中突破40秒大关,跻身世界优秀选手行列的计划。
但是,在此后的4个冰期整整3年的训练中,40秒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挡在师徒面前,没能前进一步。而此时世界速滑水平进步很快,500米的成绩已经进入38秒5以内。在1999年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王曼丽还输掉了500米的金牌,使计划内的金牌旁落他人之手。
事业的停滞不前和国内大赛的失利使王曼丽心灰意冷,一时间竟动了挂靴的念头。
整整两个月,谢天恩闭门思过。他把这几年王曼丽的训练计划、训练日记、技术录像等等有关资料统统翻出来反复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终于找出了三方面的原因。
谢天恩首先向王曼丽检讨,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训练观念滞后,方法陈旧,违背训练规律所致。
谢天恩用坦诚感动了王曼丽。快60岁的人,能如此深刻地反思实属不易。
谢天恩分析说,我们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比例失调,无氧训练比例过大,这种做法违背了训练的规律;忽略了基本功训练,技术录像显示,你的平衡支撑能力差,致使比赛中频频出现“打趔趄”的现象,破坏了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影响了成绩;缺少心理训练,拼劲下降,想赢怕输的包袱太重。
针对问题,谢天恩提出了具体解决的方案。
本来也不甘心的王曼丽,听了谢天恩推心置腹的一番话,终于打消了退役的念头,决定再拼一下。
谢天恩说,王曼丽大器晚成的“晚”是我造成的,如果不走弯路,她早就该成气候了。
从1999年夏开始,王曼丽进行了大量的公路自行车训练。最远的距离是从牡丹江骑到绥芬河,共计160公里。整整6个小时的骑行让已经26岁的王曼丽痛苦之极。有时她一边骑,一边流泪。但是她顶了下来。路不是自己选的吗?那就坚持到底。
为了提高王曼丽的平衡支撑能力,谢天恩提出加大动作幅度的要求,加大了提高这一能力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时数。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
2000年3月,在日本长野举行的世界速滑单项锦标赛上,王曼丽一举突破了39秒大关,以38秒92的成绩,使中国大道速滑在新千年的春天显现出令人兴奋的盎然生机!
随后,他们通过不断完善和细化这些措施,又不断引进新的训练理念,加强科学训练指导,对训练实施科学监控,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器材。师徒俩人在认准的路上疾步行走,一路顺风。
2003年1月18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的世界速滑短距离锦标赛上,王曼丽以37秒82的成绩获得亚军。这一成绩表明继叶乔波之后,中国再次出现能与世界强手争锋的领军人物。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