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历史

2025-02-11 14:58:0697 次浏览

最佳答案

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拔学生赴美学习,并着手设立游美肄业馆。11月,游美学务处向学部和外务部提出改革提议,鉴于清华园已定为校址,建议将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12月,改革方案被清政府学部批准。军机大臣那桐在1911年的辛亥年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至今,“清华学堂”四字仍镌刻在大门正额,由其亲笔书写。

清华学堂大楼分两期建设,西部于1909年至1911年完成,期间还建造了二院、三院等建筑。1911年4月29日,学堂在清华园开学,标志着清华历史的开启。周诒春校长任职期间,积极筹备大学转型,增建了包括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在内的“四大建筑”。1916年,学堂大楼向东扩建,总面积达到4560平方米,成为当时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

西部大楼是高等科学生的学习场所,东部曾是毕业班的宿舍,因其豪华设施和舒适环境而被称作“高等科”。梁实秋先生回忆,这里为学生提供了西方生活方式的预演。20世纪20年代,清华学堂培养了众多国学人才,如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在此授课,国学研究院开设了一系列课程,培养了一大批国学专家。

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堂大楼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区域。解放后,这里既是校领导办公室,也是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地。1978年后,经过修缮加固,清华学堂作为早期文物建筑保留至今,尽管外观有所磨损,但内部仍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气息。目前,它成为研究生院、教务处等多个机构的办公场所,见证了清华大学的变迁历程。

1990年代末,教务处和研究生部的迁入,标志着清华学堂作为教室的历史结束,而2001年,它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学堂的历史地位更加显著。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