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通济桥历史文化

2025-02-11 16:44:05109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余姚的历史文化中,通济桥与北端的古建筑舜江楼及城墙息息相关,它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宝贵遗产。舜江楼高8米,宽5间,深3间,四周环绕着回廊,拥有独特的重檐两层歇山顶设计,檐角上翘,犹如鸟儿展翅。诗人明代陶安曾以诗描绘其美景:“与客闲游,登楼赏奇观。凭栏远眺,如在半空,城邑四周山峰环绕,江岸两侧万屋相连。”这座楼最初建于元至元年间,由余姚州判叶恒匠心独运。

舜江楼在明代嘉靖年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抵御倭寇西进的战略要地。现存的建筑是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的重建,楼顶安置着铜钟,既用于报时,又在火灾时起到警示作用。1985年,这座楼再次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书法家沙孟海的“舜江楼”题字增添了一份庄重和艺术气息。通济桥与舜江楼共同构成了一幅“长虹腾空,跃阁镇流”的壮丽画面,它们与姚江水一同见证了余姚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成为了余姚城的标志性建筑。

扩展资料

余姚通济桥,位于浙江余姚,又名舜江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系木桥,叫德惠桥,后又改名为虹桥,屡建屡毁。到了元朝,有个和尚叫惠兴的发起筑石桥,可是没有造到一半,便去世了。于是有个道士李道宁主持继续造桥,到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终于建成,定名为通济桥。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着“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可见其高大雄伟之势。现存的桥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公元1729一1731年) 重建,用木椿2100根,人工约4万,全长约90米,共106级。通济桥现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对象。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