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勋伯格的调性解放之路
最佳答案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理论、创作技法与音乐审美理念在20世纪音乐观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参与了德国诗歌和艺术领域的表现主义运动,被誉为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领袖。勋伯格的音乐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展现了他从调性音乐到自由无调性、十二音音乐的转变。
在晚期浪漫主义时期(1894年—1907年),勋伯格作品中既体现了勃拉姆斯的特征,又具有瓦格纳的风格。他的《六首艺术歌曲》(Six Songs, Op.3)展示了保守清晰的调性结构和平衡规整的乐句,同时也出现了大胆的半音化处理。这一时期,勋伯格的代表作《升华之夜》(Verklärte Nacht, Op.4)达到了极致,它结合了瓦格纳式的“主导动机”和勃拉姆斯的“展开式变奏”,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进入自由无调性时期(1908—1922年),勋伯格开始探索如何放弃调性。他的《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2, Op.10)最后一个乐章取消了调号,标志着勋伯格正式脱离调性功能和声。在此期间,勋伯格创作了包括《空中花园》(Das Buch der hängenden Gärten, Op.15)、《月迷彼埃罗》(Pierrot lunaire, Op.21)等作品,展现了他对无调性音乐的创新实践。
在十二音音乐与调性音乐并行的时期(1923年以后),勋伯格发明了“十二音技法”,实现了调式调性的最大瓦解。他的学生韦伯恩、伯格、艾斯勒都热衷于采用这一技法,与勋伯格一起组成了“第二维也纳乐派”。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交响变奏曲》(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Op.31)、《钢琴小品》(Piano pieces, Op.33a&b)等。
除了十二音音乐,勋伯格在这一阶段也有回归调性的作品,如《G大调弦乐组曲》(Suite for Strings in G major)、《E大调第二室内交响乐》(Chamber Symphony No.2 in E-flat minor, Op.38)。
30年代,由于纳粹势力的影响,勋伯格移居美国。在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学期间,他提升了美国西岸的大学音乐教育水平,直至晋升为教授。在UCLA附近定居后,勋伯格与众多作曲家和艺术界名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除了作曲,勋伯格还留下了《和声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等专业书籍,至今仍在音乐界广为流传。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