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以思想为话题的作文
最佳答案
1、以思想串连美丽(程按:标题有思想。)
汨罗是美的,不只因为它波光粼粼,更因它回响过屈子的悲歌;乌江是美的,不只因为它蜿蜒千里,更因它濯洗过霸王的银枪;赤壁是美的,也不只因为它的兀自峥嵘,草木繁密,更因它倾听过东坡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开笔文思恣肆开阔,文词华丽典雅,主旨半含半露,很抢眼但是很模式——要是评卷老师看多了这种开头再看这篇,也许就会审美疲劳。)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川秀美,不胜枚举。奇山异石,良木嘉草固有着自身(的)自然美,然而这种美是平面的、静止的,(:年纪太小,所以童言无忌,敢说大自然的美是平面的、静止的。大自然的美是立体的、变化的,或说是不变中有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是也。)任其斗转星移,自生自灭,到头什么也留不下。(以上语言很好地糅合了文言,但认识不到位。若真如作者所言,自然美到头什么也没留下,那如何理解《三国演义》开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惟有一文人骚客,倒骑毛驴,纵酒狂歌,漫步于此,觉得铺天盖地都是诗意的倩影,遂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乃至后人俱传诵之,(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
(:本段作者的思维稍有偏差,他强调人文的力量是对的,但贬低自然之美值得商榷。自古江山亦要文人捧,但自古江山也捧文人——没有钟灵毓秀,哪来地灵人杰?自然之美,造化之神,艺术只有“师神奇师造化”的份,所以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实际上,古今中外,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的美,都源于大自然的启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如此。“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正唱出文人与英雄人物在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和历史面前的无限感伤与无奈。)
这便是思想的力量。它能让本来静止的图画流动起来,让本来单调的声音交响起来,让本来独立的美丽串连起来,为自然美设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立体成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代代流传在人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里。(这一段写得好!)
就拿黄州赤壁来说。(这句很不好!文气变软!)有资料称,苏轼前去凭吊的赤壁并非当年吴魏激战的赤壁,而是一不知名的小土丘。也就是说,(这里宜用推测语气,而不能下断语。)苏大文豪的以赤壁为引线的一词两赋都抒错了情,言错了志,变成毫无根据的无因之言。而且,据说此赤壁比之货真价实的赤壁,在形象上猥琐了千百倍,(:“猥琐”用得好。)根本毫无气势可言,更别提什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了。可是,谁又在乎呢?赤壁在哪儿,美不美、配不配其实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苏轼的旷达,豪放犹在,苏轼的平和、随性犹在,一副伟大的思想放在小丘上,小丘亦成岱宗;一颗伟大的心脏融入一条小溪,小溪亦成长江。所以,赤壁的美,赤壁的壮,非只因着其貌,更重要的,它有了一条伟大的血脉。(:这个小片断写得真精彩!)
记得还在一本书中读到其作者抨击余秋雨“情感过剩”,说“看到一块牌坊便洋洋几万言,不是好文章”。我为他而悲哀。牌坊固不美,可秋雨先生却写出了中国女性绵延的苦痛,这牌坊也美了;道士塔固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国文化流失的惋恨,这残塔也美了;古城堡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世纪骑士文化的雄壮,这古堡也美了。走在中华文化朝圣路上的秋雨先生,无疑有着一副伟大而深刻的思想,他以思想为脚,以杆笔为路,走过中东沸腾的战火,走过埃及古老的眺望,走过西欧冰冷的石柱,走进所有读者心里。他所观之景也都大多残破不堪,毫无美感可言,(瞎说。没有“废墟之美”吗?有一首诗就叫《废墟》:人哪/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时间开始倒流/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但他却串连起一副以良知责任为红线的美丽道路。
景美不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责任与良知。它美得深沉、震撼,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串连美丽的光芒。(豹尾。)
2、春风又绿江南岸
大漠黄沙,一阵驼铃响出的是苍莽的美;壶口惊天,巨龙黄沙涌起的是雄壮的美;红墙绿瓦,金銮殿庄严中露出的是高贵的美。 (“响出”、“涌起”用得好。“露出”用得不好,俗。排比句有气势。)
这样的美在悠悠华夏长河中流淌、沉淀、升华。岁月淘去了一代代人杰英雄,帝王贼寇,磨平了建筑的棱角花纹,散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诗词歌文。(这些句子的用词还可再推敲。) 唯独这美不曾变味。这样的美,超越了思想达到了久远。
当苏轼面对赤壁的惊涛,写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他想必被赤壁绝伦的气势所感染;当乐天看着江南的小桥流水时,不禁吟出“日出江花红似火”时,他想必被江南的温柔所沉醉。这绝妙的千古名句,正是在美景的熏染下得来的啊!这样的美,何止于超越了思想,它甚至于产生了孕育了思想!(这个同学概括能力强,几行文字就写了两个例子。而且最后一句很有见地!)
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跨越千古,至今影响着炎黄子孙。但是,没有中华土地的陶冶,没有名山大川的游历,(把“陶冶”改成“滋养”,把“游历”改为“陶冶”。)孔子真能仅凭大脑臆想出精辟的理论思想么?相反,正是不断地游历,不断地周游,扩展了孔子的视野,开阔了孔子的胸襟,其“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临川而 “逝者如斯夫”的之慨。正是华夏的广袤河山造就了(“造就”用得不大好。)孔子的思想,正是这份华夏的美供养了中华文化的脊梁!这样的美,怎能不超越思想! (这段思想很好,但用词捉襟见肘,怎一个俗字了得!)正如看到月明星稀便会思乡怀人,看到杜鹃哀啼桂影斑驳便会愁起心中,看到杨柳青葱便会不舍别离。一代代的人,跨跃时空,面对同样的景致,都会感同身受。这便是美的力量,它勾起你心中最柔软处的情感。(从苏东坡、孔子,写到一般人。很好很好!)
人们追求美的历程甚至超越了追求思想。(程按:是这样啊!)昏聩无能的君主尚且对美人怜惜不已,上古的猿人尚且具备制造饰物的能力,拥有爱美的观念。这美的历史足以写成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鸿篇巨著!而思想,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让我们为曹植诗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女惊叹;让我们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惊奇;让我们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逸情致(?)向往:让我们对“细水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田园风光歆美。因为那是跨越时空的美,是孕育思想的美!(用这个排比句高潮一下,准备收笔,好!)
春风又绿江南岸,美不胜收。这美的力量已将我征服,我又为什么要“还”呢!(看到这里才知标题之妙。)
3、追寻那万千的美
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它常使我们沉溺而忘记了思考,沉溺在那万千中的美。
稼轩从大漠上走过,看到俊彩飞驰卢马的美;摩洁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三毛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坚韧甜蜜爱情的美;我们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不同的美就是一朵开在人们心中的娇艳的花,开的纷缤和烂漫各有不同。
故问古人故爱花,亦如菊花、又如莲花。不仅爱在花的美,更爱那花给人以精神的释放,能让人在啧啧称赞声中迷恋。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花落英缤纷,很是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丽人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是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幽思无力,那里的花楚楚动人,很是美。多少人能不被花的美所诱惑,这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礼物,多少时候我们在享受一种美的时候能让人为之沉静,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在无声中感动那种无声的美。
不仅花如此,人亦如此。
让我在静寂之中观赏那样的一幅画:一个纤细柔弱的女人伫立在烟波浩淼的江边,登上望江楼远眺,是她,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是易安,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她欲说还休,这是一种感情的美,一种痴情真挚的爱情的美,这时的美是思想所不能触及的,是思想的力量所不能言说的。因为那“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伤神的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乡思闲愁的美;“载不动许多愁”的美是思想所不能表现的唯美的,这是源自内心,源自自然之情的美,如今物事(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
人们喜爱为美的东西书写,但那却只限于文字上的表象的描述,真正的内在所蕴涵的美却是墨水无法浸染的画卷。
斯坦因率领驼铃队伍浩浩荡荡从王圆箓的手中轻易买走了凝聚千万年人类历史结晶的敦煌宝物,临走时他回头看了一眼残阳如血的天边和王道士那丑陋的容貌。数百年后的中国人不得不屈辱的讨要敦煌壁画的胶卷,借以文字叙述那世人垂涎的美。正如余秋雨所说:那样是不够的。真正的精髓是不能源自人类思想加工的啊!
追寻那万千的美,追寻那万千的自然的美,让那无穷的力量覆盖思想捏造,回归自然的美,让人从中感受纯朴的美,不需要任何思想的修饰,还美以无暇的画卷。
4、美之诠释(标题有些板。)
思想不老,但惟美永恒。
思想之力量在于铭记,美之力量在于激发;尊贵的思想是伟人遗留的珍宝,而美之诠释,则是把一个凡人变成伟人的桥梁!悠悠岁月,历史告诉我们思想固然重要,而有时眼前转瞬即逝的绝美却让我们知道美有比思想更强的力量。(起。简洁。值得提倡。)
你可曾留意过白纸上如生的动态,你可曾倾听过画笔沙沙渲染的声响?一个清瘦的老人倾尽了悠悠六十余载,只为给国人,给世人以美之感召。吴冠中,仿佛一个挥笔即梦的神使,焕发着美的力量。
《我负丹青》即吴老自传于2004年7月出版,在这部字画合一的力著中,丝毫没有时下风靡的所谓“理念阐示”,有的,只是国粹飘仙般的古朴与老人平实淡雅的记叙。“一天的劳作可以换取安眠的夜,一生的劳动可以换取安乐的死。”简单的文字,不简单的人生!
“六十岁月,年华匆匆;路重重,丹青新作越旧踪,回首苍茫人生,画里惟辨春秋痕。”吴老只是个画师,一个美的翻译者,他用毕生的作画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从而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承。)
(从应试作文来说,这里可能需要更明显一些的过渡句子。)
这依然是一个艺术的使者,一个用纸与笔奏响乐章的技师。不同的,是她以更为惊世骇俗的方式向世界上的所有人展现了真美的力量。
曾经有人冠张纯如以“美女作家”的称谓,的确,目(眉)清目秀的她早已是美国文坛的才女。可后来没有人再这样称呼她了,因为人们已明白,“美女”这个词汇远远不足以配匹她超越常人的深沉与划时代的贡献。
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于是,这个弱女子孤身一个杠起了一面战旗,正式向人类对历史的背叛宣战。此时,笔纸如刀剑,直捣邪恶的心窝,刺进黑暗的历史;此时,笔纸如哀乐,揭开华夏的剧痛,奏响民族的恨曲。终于,她不堪这重负,这全人类的痛楚,于是,她选择了:自行离去。
纯如,出自论语《八佾篇》:“乐其可知也,从之;翕如也,可也;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意是美好和谐。如今纯如已逝,她所留下的,远超越了历史与思想的范筹(畴)。她的谢幕,诠释了人性之美,凄美、绝美……纯如之美,值得世界永远品味。(:转。)
(两个例子选得好。而且写出了不同点。张纯如的素材积累的好。)
美的力量,在于可以激发思想,而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本身,这便是美的力量大于思想之力量的原因。屈平曰:“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呜呼!世人皆有此内美也!所以,我们便要努力挖掘他人之美,诠释自身之美,这样,才能更尽美之力量!(:合的不很理想。)
5、永不衰老的美
我一直认为,如果要选取一个理由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缘何在历经千百年风雨,穿越尘世沧桑,闻于今人之耳时,还能泛起感动的涟漪,那么这便是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美,于是有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千古绝唱。
“晴川历历”的鹦鹉洲是美,“芳草凄凄汉阳树”也是美,于是有了崔颢那足以令诗仙咋舌的《黄鹤楼》。
“枯藤老树昏鸦”是美,“夕阳西下”更是美,于是有了马致远那延绵不绝的“秋思”。
(这几个段落完全没必要并列,对考试作文来说,合并起来更好。另外,这几个例子选得略闲随意,或者说没有阐释出他们的不同点来——应阐释出3个诗句反映了人生不同的哀愁不同的情感来才好。)
是的,这便是美的力量,无论你承载着的是满心涌动的欢愉,还是无法排解的哀愁,都能在美景的赐予中释怀。
他是“栋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他是“尘满面,鬓如霜”的泪人,他是感叹“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智者。他又满腹的经纶,他又满心的抱负,可是他却拥有坎坷的人生。是无奈吗,还是不满,抑或是感伤?一切都不过是习以为常。一贬再贬,谪居黄州。然而,赤壁与他巧遇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明月夜。于是,所有烦恼,所有不平,都在船浆与湖水的摆弄中远去。他,苏轼与赤壁一同穿越千古,走出泛黄的书简,与后世之人相约。
由此,我们发现,历史的微妙之处便在于它促使一代代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在适时之机与自然之美来一次惊世碰撞,擦出的火花便成了我们口中不朽的经典。
当然,如果仅认为这美只属于自然,那就未免过于险隘了。美的表现很多,生活之美也不例外。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是美,于是有了陶渊铭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也是美,于是有了刘禹锡超脱,远离俗尘德《陋室铭》。
是的,生活之美往往比自然之美更能触及心灵。自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后世人为之苦苦追寻了几十个世纪。当他们苦于无处可寻时,便用理想描绘了一幅幅人间乐景,和谐、美满是美的主题。我想,陶渊明大概是为了寻找生活之美,才弃彭泽令不顾,视五斗米粪土,担一锄头建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么刘禹锡一定是悟透了平淡才是生活之美,才谱出《陋室铭》的绝唱吧!感谢生活之美,是它塑造了使人超脱的独立人格。(这一段就阐释得好。)
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以衰老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
没错,正是这样常读常新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或者说是一切美的感受,才为古诗文找到依托和思想的依托。
原来,美的力量如此震撼人心,如此不朽。
6.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45分)
我们在生活中,处处能够领悟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美,也身处其中细细的思索。或许有人觉得,美是不稳定的,似乎感觉得到,但又虚无缥缈;唯有深入的思想,才是人类长久智慧的结晶。他们忽略了,其实无处不在的美,本身也是一种力量。相比于思想的力量,美的力量更能震憾人的心灵,给人以梦想与启迪。
在我们悠久的古代文化中,知识渊博,对人生有着深刻领悟的先辈们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体会美的力量。
陶渊明厌倦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他不愿看到国家一天天走向无可挽回的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但在反复地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辞官回家,放下一切世俗的琐碎,回归到农园生活,回到大自然当本真的美之中。正是在长期的隐居的,在自然美的影响之中,美,给予了陶渊明新的生机与活力。正是美在潜影默化中赋予的力量使陶渊明大彻大悟,参透人生。于是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他成了一代隐者,一代智者。有太多太多的儒学之士追随他的脚步,尽情地体味美那无形之中的强大力量。
而此后的大唐盛世,又留下了山水诗人王维的身影。他细细地品味着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美。美,造就了他的灵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头流。动静结合的如此完善和谐,王维为此倍感欣喜和振奋。时间仿佛永远地凝滞在了那一刻,只有人们心中的美,才能成为灵魂深处的永恒。那一刻,我们不需要思想!
思维总是有局限性,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或许在大部分场合下,彼此的思想难以沟通,难以理解。唯有美,是古今中外所共有的。美的神秘与魅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无论是谁,看到了蒙娜丽莎那张变幻莫测的脸,都会被她散发的美的气息所折服。有无数的人想弄清楚为什么她看起来仿佛在笑又仿佛面无表情,研究了很久也只得到了一个模糊的结论。我说,在美的面前,何必呢?人的思想的力量的确很伟大,但终究是敌不过美的化身的。只有美的力量,才能参透世间万物,才能让我们领略人间万般的风光。
所以,让我们去感受美吧。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的力量,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力量的眼睛!我们要去发现美,让美的力量承载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世界。
修改后的作文:
6.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美和思想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有的人崇尚深刻的思想,但他们忽略了,相比于思想的力量,无处不在的美更能震撼人的心灵,给人以梦想和启迪。
历史长河悠悠,对知识对人生深有领悟的先辈其实早已明确告诉我们如何体会美的力量。
对此,厌倦官场的陶渊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重返自然,在美的寻求中焕发人生的色彩。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他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没落的司马王朝一天天地走向无可挽因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也曾积极地谋划治国之策。但毕竟,思想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在反复地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他辞官回家,毅然回归大自然本真的美。或许有人觉得美是捉摸不透,虚无缥缈的,但正是美在潜移默化中赋予的强大力量使陶渊明的渐渐忘却世俗的忧愁与烦恼,大彻大悟,渗透人生,遁入心灵的宁静。于是乎,美的力量使他发出了思想的力量所不及的感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此后千余年,有无数儒学之士,如王维,如苏轼,如林逋,假定随陶渊明的身影,尽情地本味美那无形之中的强大力量。
许多思想理论,是人类社会的结晶,但总有局限性,有时难以为不同的人所理解。唯有美,保持着神秘与魅力,为古今中外所共有。
文艺复兴时思想涌动,而对代巨匠达芬奇留给世人最有价值的瑰宝,是画作《蒙娜丽莎》,我们都见过《蒙娜丽莎》那张变幻莫测的脸,被她散发的美的气息所折服。为什么她看起来仿佛在笑又仿佛并没有笑?人们对此研究了很久,只得到一些模糊的结论。由此看来,思想的力量的确伟大,终究敌不过美的化身。只有美的力量,才能使我们渗透世间万物,领略人间万般的旖旎。
让我们感受美吧!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的力量,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力量的眼睛!去发现美,让美的力量承载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世界。
6.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程按:标题不够艺术)
美和思想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有的人(程按:此处试试加“一味”二字,看看有何不同。)崇尚深刻的思想,但他们忽略了,相比于思想的力量,无处不在的美(程按:试试加“有时”二字,看看有何不同。)更能震撼人的心灵,(程按:此处加“更能”文气更畅快。)给人以梦想和启迪。
(开头简洁明快,但有绝对化毛病。)
历史长河悠悠,对知识对人生深有领悟的先辈其实早已明确告诉我们如何体会美的力量。(:段落主题句,但不地道。可改为“大自然的美的呼唤,能让我们受伤的灵魂得到抚慰,能引领我们走向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
对此,厌倦官场的陶渊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他重返自然,在美的寻求中焕发人生的色彩。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他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没落的司马王朝一天天地走向无可挽因衰微。他是一个智者,也曾积极地谋划治国之策。但毕竟,思想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在反复地痛苦思考中难以解脱。于是,他辞官回家,毅然回归大自然本真的美。或许有人觉得美是捉摸不透,虚无缥缈的,但正是美在潜移默化中赋予的强大力量使陶渊明的渐渐忘却世俗的忧愁与烦恼,大彻大悟,渗透人生,遁入心灵的宁静。于是乎,美的力量使他发出了思想的力量所不及的感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此后千余年,有无数儒学之士,如王维,如苏轼,如林逋,假定随陶渊明的身影,尽情地体味美那无形之中的强大力量。
许多思想理论,是人类社会的结晶,(不是“许多”,而是“全部”。)但总有局限性,有时难以为不同的人所理解。唯有美,保持着神秘与魅力,为古今中外所共有。
(这个段落主题句比上一个主题句好些,但仍不理想,而且没有与上一个主题句的意思拉开必要距离。二、三段写自然美的力量,此处可写艺术美的力量。因此,这个段落主题句可改为:“好的思想追求明晰,而好的艺术也许略带朦胧,朦胧之美,魅力无穷。”)
文艺复兴时思想涌动,而对代巨匠达芬奇留给世人最有价值的瑰宝,是画作《蒙娜丽莎》,我们都见过《蒙娜丽莎》那张变幻莫测的脸,被她散发的美的气息所折服。为什么她看起来仿佛在笑又仿佛并没有笑?人们对此研究了很久,只得到一些模糊的结论。由此看来,思想的力量的确伟大,终究敌不过美的化身。只有美的力量,才能使我们渗透世间万物,领略人间万般的旖旎。(这一段写的力度不够,分量不够,导致文章结构头重脚轻。)
让我们感受美吧!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的力量,只是缺少发现美的力量的眼睛!去发现美,让美的力量承载我们的生活,承载我们的世界。(程按:因为是歌颂美的力量,因此结尾也可以美点,比如来点“月朦胧鸟朦胧晚风叩帘笼”)之类。)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