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有哪些?
最佳答案
1. 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廉颇闻听蔺相如对他有看法,便赤膊着上身,背着荆条,通过宾客引导至蔺相如门前请罪。这一行为后来成为主动认错、请求惩处的典型表现。
2. 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秦末,陈涉因感慨时局而发誓,他对同伴说:燕雀怎么能理解天鹅的远大志向呢?这成语后来用以形容有远大抱负的人。
3. 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在秦围赵都邯郸时,他自告奋勇,促使楚国援助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主动请缨,自告奋勇。
4. 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秦末,项羽渡过漳河后,下令破坏船只、打破饭锅、烧毁房屋,只带三天的粮食,以此表示决不回头,士兵们必然会拼死一战。后来用破釜沉舟形容决心战斗到底。
5. 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好读《易经》,翻来覆去地读,导致编联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编三绝后来形容读书勤奋。
6.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战败后,回国立志报复,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此提醒自己不忘记所受的苦难和耻辱。卧薪尝胆后用来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7. 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出使楚国,使得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要重要。一言九鼎后来比喻言语有分量,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8. 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悬挂千金,承诺若有人能对书中文字进行增减,便给予千金。一字千金后来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9. 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与城中父老约定只有三条法律:杀人者处死,伤人及偷盗者定罪。约法三章后来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10. 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论军事,自认为无人能敌。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无法反驳他,但并不认为他懂得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回答:战争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但赵括却说得轻描淡写。如果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也就罢了;如果必须让他带兵,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必定是他。纸上谈兵后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