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释义出处

2025-02-18 17:31:4875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城下之盟,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其含义是指在军事冲突中,一方力量处于明显劣势,被敌军逼迫在城池之下,被迫签订的屈服性质的合约。这种盟约通常是在形势紧迫、无可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的,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意味。

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十二年》中的记载:“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这里的“城下之盟”就是指在战场上失利后,为了保全自身或避免进一步损失,不得不接受的不平等条约。

在使用上,‘城下之盟’主要用来描述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一种策略或结果,尤其是在一方力量明显弱于对手,不得不妥协的情况下。例如,在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中,有这样的描述:“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这段话表达的是,即使面临困境,人们也宁愿拼死抵抗,而非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

与‘城下之盟’相近的词汇有‘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它们都表示在特定情境下的被迫接受。相反,‘自食其力’和‘自强自立’则表示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或外在压力的情况,与‘城下之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英文中,‘城下之盟’可以翻译为"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强调了其在压力和强迫下的签订性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