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意思和来源是什么

2025-03-01 17:34:08122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崇山峻岭"一词频繁出现,形象地描绘了高大陡峭的山岭景象。这一词汇最早见于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描述了一处风景优美之地。这种景象在古代文人笔下常被用来比喻险峻的地理环境或壮丽的自然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崇山峻岭"这一词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以展现各种场景的壮阔与险峻。清代学者梅曾亮在其著作《书棚民事》中,便用"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崇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一句,描述了棚民们在险峻山岭中开垦土地的艰难过程。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精神,也反映了崇山峻岭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近现代,"崇山峻岭"一词依然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各种地理环境。如周而复在《白求恩大夫》中写道:"第二天,这一小队人马进入崇山峻岭的雁北",这一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革命时期战士们在险峻山岭中前行的场景。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崇山峻岭"这一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综上所述,"崇山峻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蕴含着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艰险环境的坚韧不屈。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