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尊佛弥勒造像演变

2025-03-06 19:58:3762 次浏览

最佳答案

弥勒尊佛,作为佛教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其造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的过程。弥勒形象共有三个,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为交脚弥勒菩萨形象,基于弥勒上生经,描述他由凡夫俗子成为菩萨,上生兜率天,演说佛法。第二个形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预示他将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第三个形象在五代开始出现,演变为我们熟悉的胖和尚形象,形象变得随和,贴近生活,不再具有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这一形象源于后梁时期自称弥勒化身的僧人契此,他的形象被广泛接受,成为弥勒世俗化的象征。

弥勒佛的形态至元代发生巨大变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佛流行。这一形象的原型被认为是五代时期的明州高僧契此,他常持布袋乞食,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江浙间多以契此为弥勒“分身”示现,故多图画其形象。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为他建阁塑像。明清寺院则将此种大肚弥勒佛置于天王殿中央,以笑迎四面八方的信徒。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雕刻的布袋弥勒佛,高约2公尺,约作于元代。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石刻布袋弥勒佛,高6.4公尺,宽8.9公尺,作于元末明初。

弥勒尊佛与造像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展示了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庄严的菩萨形象到贴近生活的胖和尚形象,再到大肚盘坐的慈眉善目,弥勒佛的形象变化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体现了佛教与民间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独特印记。

扩展资料

弥勒尊佛(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藏语谓“强巴”,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