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怀远城隍庙简介 历史 及总括
最佳答案
怀远城隍庙是一座规模壮观的建筑,其主体布局沿中轴线分为四进,每个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首先,第一进是庙门,门额上赫然刻有“城隍庙”三个大字,门前立有一方照壁,门两侧则是八字形的门墙,显得庄重而威严。戏楼位于门内,形制独特,类似于亳州的“花戏楼”,戏楼正中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鼓吹文明”,两侧的角门分别标注“出将”和“入相”,象征着进出的仪式感。
第二进是钟鼓楼,这里左悬一口钟,右置一排鼓,又称观戏楼。它的设计宽敞高大,足以容纳数百人观赏。钟鼓楼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报时,也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
第三进是大殿,位于高台之上,台基有十多级台阶,两侧配有香火池。大殿阔达六间,飞檐翘角,显得雄伟壮观。殿内供奉着城隍爷,两侧柱子上悬挂的楹联,寓意深远:“为善者昌,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者灭,为恶不灭,祖宗必有余德,德尽必灭”,告诫人们善恶有报的道理。
最后一进是城隍的寝宫,内供奉城隍奶奶,彩绘木胎雕塑精美绝伦,展现了细腻的艺术技艺。中轴线两侧的十二司,每侧有六开间的廊庑,共有二十四个司,分别供奉一至十殿阎君,其中五殿是阎罗天子,柱楹联则以“阳世人间,任尔伤天害理;阴曹地府,防我箭树刀山”警示世人要行善避恶。
扩展资料
怀远县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今荣军医院南门前的右前方。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知县邓瑜修之,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邑人杨尚慎捐资重修,康熙、乾隆年间迭有增葺,有司朔望行香,水旱疾疫祈祷多应。新城隍庙在现城关小学,坐北面南,东墙南端为庙门。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