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荆河的历史沿革

2025-03-13 16:46:4368 次浏览

最佳答案

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江汉二水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占往今来,东荆河地域江河串通,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随着自然环境演变,历代劳动人民为了开垦这块肥沃土地,年复一年地修筑了东荆河两道顺水长堤,才成了现在的河道。

五代后梁时,南平王高季兴为防御汉水,沿汉水右岸“筑堤百三十余里”,时称高氏堤。随后又屡经增筑,防御汉水南侵。明代中叶,江汉平原垸田迅速发展,汉北穴口多被堵塞,汉南泄量增大,堤防溃决频繁。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夜汊口堤决,湖北巡抚赵贤疏请留决口,以杀水势,并沿夜汊河筑堤三千五百丈,中为一河,后于双雁口(田关)分汊泄流,西为西荆河,东为东荆河。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年间,泽口口内梁滩屡决,同治八年大溃,俗称吴滩改口或吴家改口,汉江水势自改口处直趋而下,汉南和四湖地区受到洪水沉重压力。从而出现口门的“兴与废,疏与堵”之争,南人(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主筑;北人(天门、汉阳、汉川)主疏。据《襄河水利案牍》载,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民国2年(1913年),南北构讼13次,为首筑口之人被枭首、流罪,革除功名的咸皆有之,禁筑文告不计其数,直至民初,暂告平息。

清同治四年(1865),监利杨林关堤决,屡议修筑未果,遂从沔阳境内改道北趋,因名冲河,随后,两岸乡民沿冲河围堤束水,成为东荆河新的主流。光绪四年(1878),杨林关老河口堵塞。民国20年(1931),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领导人民堵筑分盐河口和西荆河口,东荆河水道趋向稳定。

建国之初东荆河水道的走向是:上起潜江龙头拐,南流至老新口,转向东流至北口,在天星洲分为二流,汇合于施家港,至敖家洲以下,又复分为南北两大支流。北支经杨林尾、董家垱出火老沟,北至沙湖与通顺河汇合,再经响水港到汉阳曲口,东流至沌口出长江;南支经高潭口、濠口、南套沟至汉阳沟,南与内荆河汇合,再东流至宦子口,北流至新滩口出长江。干流全长249公里,中革岭以上117公里,中革岭以下132公里。

历史上,由于东荆河下游尚无统一堤防,南北两支分别与内荆河、通顺河互相贯通,每当江汉洪水上涨,汉南和四湖下片区域一片汪洋,称为东荆河泛区。上游虽有堤防可防,但堤身低矮单薄,千疮百孔,洪灾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清顺治十五年(1658)至建国前1949年292年间,共溃口98次,清代约四年一次,民国几乎年年溃口,以1931年、1935年最为惨重。同时血吸虫病危害严重,以致东荆河沿岸潜江、监利境内,特别是下游人口稀少,居民体质虚弱,一些妇女不育,呈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

今日东荆河已成为单一河道,贯穿潜江、监利、仙桃、洪湖和武汉市的汉南区,全长173公里,自西向东将江汉平原腹部划分为汉南、四湖两大片。中革岭以上117公里,河床宽一般300-500米,最宽达1500米;中革岭以下56公里,河床宽一般3 500-4 000米,最宽达7 000米 。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