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英烈身后事

2025-03-13 20:58:24106 次浏览

最佳答案

敌人将杨威等人杀害后,三英烈的遗体被遗弃在麦田中,无人问津。到了夜晚,罗家庙的刘发记杂货铺的老板刘发定,与匪徒丁启国商议,认为死人不埋,会使得集市秩序紊乱,对匪帮自身也不利。匪兵们对此表示同意。刘发定于是前往附近湾里,请了几位农民,将三位英烈的遗体埋在了麦田边。多年后,当年目睹杨威被杀害经过的彦传金老人谈及此事,心中对英雄的敬仰与对暴徒的愤恨依旧。

1962年,陈少敏大姐专程从北京前往湖北,带领杨威的老战友胡山等同志,前往杨威就义地,挖出了遗骸,并亲自在红色老区白兆山麓的纪念地为其安葬。墓碑上刻有“抗日战争时期烈士杨威烈士之墓”。

1951年,李先念主席亲自颁发了中南区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确定杨威为革命烈士,其家属享受烈属待遇。杨威在参加革命后,多次更改姓名,直到1962年,组织上才确定了其原籍为襄樊市欧庙镇。民政部门每季度为杨威的父母发放烈属生活补助金。英烈的故乡人民没有忘记他,襄樊五中以培养过杨威同学为荣,校史中重点宣传她在民族危难时的英雄壮举。欧庙镇积极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杨威事迹陈列室和献花室。并于1997年9月将原镇中学改名为杨威中学,在校园里树立了杨威烈士的汉白玉全身塑像。整个杨威中学师生对杨威的了解率达到100%。学校每逢节日和纪念日都会组织悼念杨威烈士的活动。

杨威的形象在笔者走访中被描绘:中等身材,留一头短发、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性格外向,爱憎分明。其大弟欧克定老人回忆,父亲欧儒章是个乡下私塾先生,有几亩薄田,母亲龚元树在家操持家务。杨威排行老三,村民叫她三秀。当年,欧庙乡下水灾匪患,他们家搬到了襄阳小井巷。杨威从那里考入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参加革命后,只回来过一次,玩了两天。她个性刚硬,别人说不服她,认准革命的路就要走到底。她说:“时间到了,我是党的人,组织上有纪律,必须要走了”。这一别,成了与亲人、家乡的永别。

杨威在学校时就喜欢唱歌,在安陆从事革命工作时,因怀念家乡亲人,她谱写了《黄莺之歌》,借小鸟黄莺之口,表达对故土亲人的无限眷恋。在京安地方民主政权工作时,青春的杨威有过爱情的萌动,但她把个人情感深深埋在心底。她多次对身边工作的姐妹说:“现在不能儿女情长,祖国解放之日,就是我杨威幸福之时。”

实地拜访文垴村一组英雄故居,杨威故居位于其大弟欧克定家的东边。这栋房子建于1935年,为九架十一瓴结构的大宅。红日普照,屋前的杨树林稀疏有致,荷塘散发出阵阵清香,屋角种植着当地的特产麦冬。推开小院的木门,满园绿色扑面而来,青砖黛瓦、紫藤绕墙、扁豆花开,显得古朴清静。

扩展资料

杨威(Yang Wei),体操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全能金牌获得者。是一名全能型运动员,强项为吊环和双杠。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世锦赛全能冠军,是继南斯拉夫名将佩塔尔·苏米于1926年卫冕世锦赛全能冠军81年之后首位完成这一壮举的运动员。

声明:知趣百科所有作品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在页面底部查找“联系我们”的链接,并通过该渠道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进一步处理。